未来商业地产怎么做?这里也许会给你启发

近年来,伴随着存量资产改造,越来越多开发单位有机会拿到商业用地,并尝试进军商业地产开发。

过去10年间,无序、过度的开发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办公楼和购物中心面临高库存的压力,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电商的冲击,让信息更透明,消费者也有更多的选择,以及更趋理性、成熟,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1
反思

面对增量稀少,存量却备受消费者多变需求挑战的情况,不少商业地产运营商依然遵循行业惯性,希望通过在标准开发运营模式上“打补丁”的方式跑赢市场,结果往往不及预期。

反思之一:过度依赖标准化复制模式

统一品牌、统一业态组合、统一设计的标准化复制模式在商业地产行业大行其道。商业地产运营商以产品线的形式覆盖体量从1万平方米到10万平方米以上的所有商业地产项目,基于类似的主力店、自营业态、模块化设计。这种模式支撑了批量复制时期的商业地产增长,但随着城市发展,核心商圈和区域商圈趋于饱和,消费者往往面对多个商圈和雷同的购物中心,患上“选择困难症”。

反思之二:主要依靠长期租户维持购物体验

在传统模式中,商业地产运营商只对公共空间和整体品牌形象负责,租户需要自行打造商户品牌、挑选产品并设计空间。同时,商业地产运营商希望各类租户的租约以2~3年为一周期且保持稳定,以减少空置期租金损失。

然而, 除了奢侈品、快时尚等知名品牌主力店外,不少商户的品牌塑造、选品更新、空间规划能力欠佳,往往出现业绩差、提前撤租的现象。

反思之三:过度期望线上媒体为线下门店引流

在电商挤占线下零售发展空间的今天,购物中心纷纷购买线上媒体,或联合电商网站,在“双十一”等线上购物的主要窗口大量投放广告,希望重新将消费者从线上吸引到线下。

然而,在标准品类中,由于线上渠道价格优惠透明、服务精准高效、产品海量丰富,习惯了线上购物的消费者往往不愿意回到线下。基于促销活动从线上向线下引流十分困难。

反思之四:缺乏有效的租金提升方法和新收入渠道

商业地产运营商传统上以租金为主要收入来源,通过租约更新时的租金单价调整实现收益最大化。

然而,租户对租金的承受能力由坪效决定,几轮加价后,租售比接近极限,而此时的客流却可能已逐渐饱和甚至衰退。租户往往不堪重负,不是提高价格为难消费者,就是歇业撤场。消费者最终需为高租售比买单,不然只能面对空置的商铺,导致糟糕的购物体验。


2
未来该怎么走?

刚刚过去的双11,天猫成交额突破2135亿元,刷新了全球电商平台单日成交额最高记录。电商蓬勃的同时,也给我们做商业地产的人一个大大的警醒,购物中心、办公物业等各种实体项目究竟怎么做?电商的出现促使地产界各同行不得不进行深度、冷静地思考,并做出积极的应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去年1—10月份,全国住宅的销售额增长9.6%,办公楼销售额增长20%,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27.9%,可见商业地产的销售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住宅。

在存量资产时代,商业地产领域有危就有机。古往今来,汰弱留强、适者生存,这个从来都是硬道理。未来商业地产怎么做?小编认为不想被淘汰,就要积极接受新思路,正确的开发理念、开发流程、先进的商业空间和建筑形式是项目开发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商业运营成功的基础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