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商业地产开发的城市战略

在探索商业模式之前,首先就要确定企业的城市战略,到底进入何种级别的城市,从而利用一个项目搭平台,练团队,整合资源,建机制,成模式,进而在同级别城市实现“短、平、快”的复制,是任何一个企业从接触商业地产到实现决胜未来,必经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核心城市的白热化竞争,也让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但与此同时,先人一步的恒大、花样年、宝龙等行业领先企业,却宣布收缩三四线城市战线,重新转入一二线城市,似乎在城市战略上给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三四线城市究竟是价格洼地,待挖的金矿,还是鸡肋,食之无肉,陷阱重重?

客观看待三四线城市机遇与风险,首先从整体出发,目前资源、人才等市场核心生产资料,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且有加剧趋势,导致沿海与中西部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省会区域中心城市与地级市的巨大差距。但总体上讲,一线城市是“扩张型”市场,三四线城市是“收缩型”城市。

从市场未来的发展来看,尤其是基础人口和市场需求来看,三四线城市同样不尽如人意。代表需求潜力的常住/户籍人口比,一线城市均值为 1.84,二线城市为1.21,三线城市仅是0.98。这就意味着一二线城市为 “人口流入型”,而三四线城市属于“人口流出型”。或者说,一二线城市是增量市场,三四线城市是缩量市场。

另外,三四线城市对于品牌商品的认知度较低,对国际顶级品牌市场反应冷漠,认可度一般,甚至对国内一二线品牌认知度都不高,导致地级市商业招商难度大,好品牌引不进来,或成活率不高,购物中心缺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开业新鲜感一过,人气冷清。

以上均为专家个人观点,略有编辑,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