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托今年力扩QDII和ABS 重点布局房地产基金
新一代信托业务系统
“很多行业如果创新可以更好,但是没有(创新)也可以活。不过对于信托公司,如果不创新就不能生存,所以创新是信托的日常业务。”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信[微博]托”)董事长潘卫东日前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道。
这家成立32年的老国企,曾经是上海的第一个对外融资窗口,牵头参与了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地铁1号线等重要市政工程的融资工作,而在2001年《信托法》颁布后,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优先劣后”受益权的结构性信托产品,并先后推出了国内第一个房地产资金信托产品、第一个具有优先/劣后结构的财产权信托受益权转让产品、第一个外汇信托产品、第一个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等,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013年12月27日,上海信托的新一代信托业务系统建设项目荣获2012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在该系统面世之前,部分信托公司沿用了基金行业的资管、TA、FA等业务系统,但这些系统并不是为信托行业度身定做,通常不适合信托公司业务开展特点。潘卫东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至少有20家信托公司正在以公司新一代信托业务系统为蓝本构造它们的信托业务信息系统。
在潘卫东看来,创新是信托公司的常态,这是信托在金融业中最大的特征,信托业在2012年迅猛发展的态势即是金融创新非常具体的一个体现。2013年,中国泛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开局元年。在金融创新带来金融边界日益模糊、金融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资产管理市场发展的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信托公司必须从通道类业务跳脱出来,在投资类业务领域积极创新,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要提高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看重那些所谓的平台业务、通道业务。”潘卫东说。
潘卫东称,上海信托今年着力扩张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与ABS(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房地产基金将是公司未来重点业务方向。
政信合作还有空间
东方早报:哪些业务为上海信托去年业绩增长做出主要贡献?
潘卫东:在去年年初,我们在第一时点把握了一些优质的基础设施信托,地方融资平台信托,以及一些很优质的房地产信托业务等等,这部分业务无论是在交易对手还是抵押物质地都比较好,市场价格也好。由于这些业务在去年发展得比较均衡,所以去年公司总体经营指标都还不错。
东方早报:据我了解,在2011年整个信托行业都在做房地产信托的时候,上海信托涉足这部分业务并不如同行多,但是在去年大家都相对收紧的时候,你们的房地产信托业务却有明显增量,这是什么原因?
潘卫东:我们的逻辑是经营还是要跟国家的调控相吻合,按国家的宏观要求来寻找业务的增长点。 2011年在情况不明朗、国家宏观调控非常严厉的情况下,不能跟国家的宏观调控相违背,你需要研究国家宏观调控对这个行业带来的压力,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然主要是考虑控制风险。因此,2011年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在做创新业务。事实上,调控使得一些小公司退出行业,大公司其实也在调整,行业兼并重组行为大大增多。
到了2012年,在行业趋势已经非常清晰的条件下,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暴露程度也相对比较充分了,我们就会适度进来。正是由于2011年我们的研究和待望,使得我们2012年能够轻装上阵,不用分心去处理业务风险,所以去年我们做了一定量的房地产业务。
东方早报:2011年房地产信托大行其道,2012年基础设施类信托与地方融资平台信托崛起,你预测2013年哪一类信托可能呈现爆发式增长?
潘卫东:2013年我估计应该是多头并进的一年,不会以哪个所谓的亮点为主、单靠某类业务来经营全年,而是多业务并举的局面。因为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企业情况越来越不确定,你只能在这些方向内去把握价格又好风险又可控的项目,这对你经营的要求更加高。所以今年一定是相对复杂的一年,重点领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领域内的需求会有很大变化。
另外,还是要看资本市场的情况,资本市场如果好,那我们证券这个板块就可以起来。前两年市场不好,整个信托业的证券板块的业绩贡献力度都不高,但如果今年这块有行情,我们这块业务就迅速起来。
东方早报:似乎你认为政信合作在2013年仍会有机会。但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财政部联合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祭出《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业内有些解读认为政信合作的路已经被堵死了。
潘卫东:空间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做业务的方式要调整,因为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是在不断地发展。但前提我们要守规矩,并且在守规矩的前提下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刚才提到的这几个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是信托业的主流,我相信也会是银行业的主流。这主要是这些行业相对来说都是质地比较好,风险可控的行业。具体到运作层面比较复杂,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分很多类,文件明确限制的项目不能做,但政府融资平台还有一些质地很好的项目,所以我认为机会还是有很多的。
探索
房地产投资基金业务
东方早报:去年三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旨在给保险、券商等金融同业资产管理业务“松绑”,泛资产管理时代开启之后,上海信托如何寻找自身的定位?
潘卫东:去年开始的所谓泛资产管理化,就是把金融机构的龙头都打开了,目标是让大家都加入资产管理市场。我个人觉得从去年开始,是中国金融创新的元年,若干年后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2012是很重要的一年,它真正开启了中国的泛资产管理时代。这意味着金融创新不是一个口号和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业务和产品出现。
我们如果要在这个竞争激烈市场获取一席之地,成为一流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必须要提高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看重那些平台业务、通道业务。
早在2008年时,我们已经把上海信托放到资产管理这个板块,不是只着眼于信托行业,而是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里去寻找坐标和定位。当时我们在考虑竞争对手时已经把券商、基金都放进去了。因此,我们需要全力做的是要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也就是要在做好融资类产品的同时,尽量探索新的投资类产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你才不用担心券商、基金大举进入带来的竞争加剧。
展望2013年,在金融创新带来金融边界日益模糊、金融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资产管理市场发展的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谁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谁就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因此,探求信托行业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成为全体信托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信托公司应跳出原有的业务框架,站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这一个大的视角下,利用自身信托项目积累和业务风险把控的先发优势,发挥信托的组合效应,和银行、券商、基金以及海外机构等进行平台对接和功能互补,通过不同平台资管产品组合拓展新业务领域,扩大未来市场空间;通过完善自身产品体系和产品结构设计创新,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逐步探索出能够真正满足高净值客户需求的信托资产管理之路。
东方早报:你刚刚提到探索新的投资类业务,上海信托有哪些创新趋势可以供业界借鉴?
潘卫东: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信托在经营中一直把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去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在基金化产品方面,设计了红宝石安心稳健系列信托产品,积极探索项目和资金适时匹配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了灵活的投资产品。
2013年我们也将继续投入研发力量,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的短期投资产品。在股权投资基金方面,我们成立了上信新虹桥健康产业股权投资集合信托计划,成功试水健康医疗产业投资基金。在另类投资方面,公司发行了中国字画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项目以拍卖行买入卖出为惟一操作手段,使运营经理首次以信托计划受托人的身份参与上半年艺术品的春拍,通过举办 “藏品展”、邀请投资客户参观展览,增加艺术品投资信托计划的增值服务,提高了委托人的投资生活质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去年对这个房地产股权业务进行了探索,这也是一个创新。与目前市场上很多房地产信托“假股真债”投资方式不同,我们这个产品是一个真正的房地产投资基金,我们通过发行一个投资类的信托计划,和一家优质的房地产商一起,从拿地开始一起开发一个项目,从项目要不要拿、什么价格拿、怎么施工、怎么销售,全程参与。客户收益完全是浮动收益,在拿到地后扣除建筑成本,再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情况测算利润率,扣除一些管理费用,剩余就是客户的收益。
��� 在客户看过我们的计划,双方的充分沟通后,信托计划全部募集完成,但是很遗憾,在拿地过程当中,地价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我们及时停止了土地竞拍,钱退给了客户,客户也非常理解和赞同。这个产品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让我们探索给客户一个完全浮动的收益的一个概念,接下来我们肯定还会努力去做,房地产基金业务未来会是我们的一个主要业务。
今年QDII业务还将扩大
东方早报:除了开辟新的投资类业务,下一步上海信托还有什么计划?
潘卫东:我的想法就是,上海信托不光提高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下一步还要探索全球化资产配置。
去年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好的项目,就是在海外市场投资方面,我们在国内发了信托行业第一单QDII集合信托计划。以前的QDII信托计划只能做单一信托,但我们做了集合信托,募集规模10亿元人民币,规模也很大。目前公司共发行QDII单一和集合计划规模高居行业发行之首,市场反响非常好。
为什么我们做QDII?其实现在QDII业务并不是很赚钱,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估值、托管、跨境,本身是很复杂,又不是高盈利,且根据目前规定,它还是类似于一个通道业务,所以一般没有公司愿意尝试。我们坚持来做,目的就是要做全球配置,要走出去,先把这个通道熟悉,然后到海外去发展,提高投资管理能力。2013年,我们的QDII业务还将扩大。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叫提高中国人的投资生活质量,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未来的产品应该要多样化投资,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首先,我们产品要丰富,你想投我都给你提供;其次,全球配置,配置区域足够大,能够分散风险,又可以对冲,这就意味着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扩大在海外的投资范围,运作地区方面能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这也涉及到一些制度的修改。目前国家对信托QDII业务管理得比较严格,但是中国和很多国家都有MOU(谅解备忘录)协议的,其实下一步可以探索比如凡是有MOU的地方的投资领域我们可以涉足。
所以,我们今年应该会不断地向监管机构汇报和沟通,比如有些QDII业务能够在我们这里先试先行,我们有这个基础和条件,也很愿意帮这个行业进行探索。
信托公司
在ABS领域有红利
东方早报:在提高自身主动管理能力的同时,你怎么看待券商、基金公司这些新的竞争对手开展类信托业务对信托公司可能带来的冲击?2013年整个信托行业还有可能保持前两年的高增速吗?
潘卫东: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虽然有些新的不确定因素,但市场实在够大。信托公司本身也在调整、成长、提高,我们也不是静止不变的。2013年信托行业规模的增长应该问题不大,增速估计会稍微下调一些,但具体增速每年都想不到,今年我估计还是想不到。
现在无论是券商资管还是基金子公司,大家都还在摸索自己的点。我不能断定我们信托公司的份额就一定会下来,毕竟信托公司现在的这些业务,我们还是很熟悉很擅长,而对它们来说则是很新的业务。
东方早报:券商、基金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潘卫东:券商、基金以前做的是权益类业务,是证券买卖和投行业务,擅长市场风险的管理,而信托公司现在的业务对他们而言是比较新的业务,对他们而言跨度很大。类信托更多是债性、融资类业务,风控要求完全不一样,注重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坦率来说,对它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而对我们而言是一种鞭策。
东方早报: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券商、基金已经在分享信托公司曾经的制度红利。你怎么看?
潘卫东:中国每个行业都有它所谓的垄断红利,有它的特许东西,基金可以收费,券商可以做IPO(首次公开发行),它们都有特许的,银行保险不用说了。信托什么也没有,没有业务是有特许,是惟一的。我们有什么?信托公司有的是牌照优势和制度优势,但随着政策的放开,制度优势也在丧失。但是,我觉得信托这个行业是最难做的金融行业,反过来又是最具市场化的行业,这个行业只适合那些市场化,有足够创新活力的机构发展。
不过在ABS领域,信托公司还是有一定红利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需要将资产池中的资产偿付能力与原始权益人的资信能力分割开来,从而实现处置财产与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隔离与信用隔离。
在中国目前的法律框架内,只有信托制度的融资功能和破产隔离制度能够达到资产证券化的类似效果。因此信托公司在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SPV)上有天然的制度优势。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小红利,或者说是先发优势。
东方早报:那么ABS会是信托业未来的重点业务吗?
潘卫东:上海信托作为2008年首批获得信贷资产证券化受托机构资格的信托公司之一,去年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合作,通过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2012上元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成功募集资金10亿元,通过此项目的运作,为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和后续管理进行了包括团队培训、流程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等全方位的精心准备,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实战经验。
今年我们还有至少两单ABS的业务正在谈,与前一单是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领域。我们觉得要扩大规模,要有先发优势,所以我们很积极。2013年,上海信托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政策开放的有利时机,推广资产证券化业务范围,进一步探索开发以其他基础资产作为证券化标的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步完成从创新到规模效应的实现,提升市场影响力。
东方早报:在财富管理信托业务方面,上海信托是否打算布局?
潘卫东:对于财富管理信托业务,公司深刻地认识到,随着第一代创业人员临近退休,巨大的财富规划和财富传承需求将给信托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对此,公司战略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近几年一直积极谋划布局。
前期,我们在组织结构、财富管理团队建设、合格投资者培养、投资者教育、营销网点建设、系统开发、海外市场考察、海外专业机构接洽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
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如何依据委托人的现实需求创新性开发满足委托人特殊事务管理的信托业务方式,以满足客户的信托服务需求,力争使其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信托财产登记制度
亟待建立
东方早报:你认为还应完善哪些法律法规来推动信托行业创新?
潘卫东:我们前面说到,创新是信托保持活力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信托公司也普遍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信托公司的创新实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还在于创新带来的未来发展与短期效益的矛盾,创新投入和回报不匹配未得到合理解决。
当然,导致信托创新进展缓慢除了信托公司的激励性不强以外,包括信托登记制度、税收制度的空白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要推动信托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比如:
一是加强信托公司分级监管,对于行业内从业规范、创新活跃的信托公司应给予更大的业务空间,鼓励其在创新业务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先行先试,允许其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开展各类创新业务,探索行业发展路径,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二是配置类信托产品的社会需求十分强烈且规模日益扩大,应鼓励信托公司在公益信托、财富管理等领域的探索,适度放开对配置类信托产品关联交易的限制,促进配置类信托的运作标准和交易规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放宽事前报告的义务。
三是健全信托财产登记制度,推动信托业基础制度建设。信托登记制度缺失一直是困扰我国信托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登记制度缺失使得财产权信托业务存在严重的法律瑕疵。在法理上,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导致信托财产与其他财产的边界模糊,不利于信托财产独立性的认定;在监管上,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导致信托业社会监管的空白;在实务上,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直接阻碍了信托法律制度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运用。
东方早报: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目前已经推进到什么程度?
潘卫东:这是上海市的一项工程,上海要做国际金融中心,我们需要成立一个信托登记中心。这其中有法律层面修订的过程,也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但在未来几年还是可见的。希望这项制度快点出来,这对整个行业下一步更好更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东方早报:最近几笔信托计划发生兑付危机,业界关于打破信托刚性兑付的讨论不断,你怎么看?
潘卫东:坦率地说,我们也在关注。信托兑付危机出来不见得是件坏事,信托业发展太快,短短几年从一个金融小行业发展到现在规模,兑付危机事件早晚都会出现的,如何对待兑付危机是关键,市场怎么看,媒体怎么看,投资者怎么看,更是关键。
早期股民买股票亏了,也出现过来闹、到交易所门口抗议的现象,但是发展到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信托公司需要让投资者更加理解什么是信托,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投资者需要一个心态调整和成熟的过程。我觉得,刚性兑付这四个字不重要,对信托公司而言,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更多的要履行受托人的责任,工作流程规范,做好充分披露。
所以,刚性兑付是对信托行业的认识问题。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刚性兑付这个词对信托业提出非常高的期望。犹如打靶比赛,信托公司每枪必须10环,一枪打到9环,就意味着信托公司失败。但是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打9环,甚至9环以下。按照业界标准,呆坏账率1%以下就是好银行,信托业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宽容和支持。
2012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介绍(三等奖)
获得2012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三等奖的上海信托新一代信托业务系统包括综合管理平台(TCMP)、登记过户系统(TA)、全资产管理系统(AM)、估值与核算系统(FA)、资金清算系统(CC)5个核心子系统,完成整个信托业务生命周期。
具体而言,新系统融合了全资产管理的功能设计理念,业务功能覆盖目前信托资产从立项形成到清算处置的各类运作和管理过程。支持证券、股权、贷款、票据、场外本币市场、不动产、艺术品等各类信托资产形式的投资管理,以及各类信托资产的模块化运作、整体核算估值、风险技术指标计算。为诸如资金池项目、伞形信托提供对于各类资产的灵活配置手段,从而全面体现信托业跨市场、跨行业、资产配置灵活的特点。
新系统大幅减少估值、清算、核算等各个环节中重复冗余的流程和等待时间,适合当信托项目数量急剧增加时的处理要求。另外,新系统通过净值监控、风险提示、消息触发等机制实现对抵质押物、产品净值等风险控制点的全程实时监控,有效提高信托业务运作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识别、规避能力,为业务开展保驾护航。
总体而言,上海信托新一代业务系统是将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托业务特点高效融合的产物,解决了多年来信托业务系统处理效率低、风险监控难、手工操作多的弊端,成为信托行业快速发展有力的助推器,引领了行业系统创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