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证券化趋势渐显
这是半年内第6次上调了。从6月20日起,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按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6.73万亿元计算,本次上调存准率将直接冻资3836.5亿元。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问题已渐接近预警区,无疑,融资之困会渐浮出水面。
其实,投资渠道窄、开发商资金短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一行业的发展。商业地产不同于住宅的开发,商业地产一直处于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数额大、回笼资金缓慢的状态。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动辄数十亿元以上的投资,仅靠开发企业自有资金肯定是不够的。
比如做只租不售的长线经营,那就必须找到能够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合作者。因资金量需求比较大,任何个人或机构想独立持有商业物业的难度非常大。开发商筹措资金,首先考虑的是低成本的银行信贷。这是传统的商业思想,通过与银行的金融资本合作,既规避了单一投资的风险,又可以获得一个比较稳定合理的投资回报。但是由于受到楼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贷款收紧。
如果资金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观念的转变也将难以实现,这种“先天不足”无疑限制了开发企业在商业地产领域大展拳脚。因此,最近,一些开发商开始参与到私募、信托等融资新渠道。这些行为背后的利益动机很容易理解。而这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征兆却更让人激动。
无论是私募基金、信托、项目融资还是金融租赁,这些在金融界被应用的模式正渐渐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这是一个信号,因为在众多融资渠道面前,不同的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的融资方式,有效解决商业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房地产证券化趋势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