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建环渤海总部商务区 卫星城加速"融京"
北京“东南飞”再次提速。近日,朝阳区政府宣布,将在东南四环一直到京津二通道附近兴建 “环渤海总部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据称,该商务区建成后有望成为北京中心城的东南门户形象区。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北京的空间发展一直延续了 “北重南轻”的格局。但2009年开始,CBD东扩、南城计划、通州国际新城等规划相继出台,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开始呈现出 “东南飞”的景象。
北京空间格局的这一变化,再加上“两轴两带多中心”、发展卫星城的总体规划,给紧邻北京东南的河北廊坊市三河燕郊、大厂、香河和固安等地带来了“融京”的机会。这些环北京的卫星城也开始了自己的“融京”之旅。
东扩!东扩!
2010年2月,北京市的地方两会上,建设世界级城市瞬间成为热谈。发展世界城市意味着此前摊大饼似的北京发展方向难以为继,而卫星城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北京向何方拓展?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卞洪登一直是首都东扩的主张者,“对于北京来说,东扩后将逐步进入环渤海经济圈,最终形成大北京的格局。”
在卞洪登看来,CBD东扩只是首都东扩的前奏,随着首都东扩新格局的形成,环渤海经济圈会在北京朝阳、通州、顺义、平谷,河北三河、香河、大厂、遵化,天津宝坻、蓟县等23个区、县、县级市的城市化建设推动下,继续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不难发现,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空间再次拓宽,也让北京的东扩步伐加大。先是CBD东扩计划,接着是通州国际新城规划的通过,再就是环渤海总部商务区规划的招标。这些东扩规划,让河北的燕郊、大厂、香河等地与北京的距离越发地拉近。
这种东扩对产业调整,包括房地产开发、消费服务市场、区域合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把未来北京产业发展的态势总结概括为14个字:高端化、链式发展、中心转移、郊区化。
北京市的产业转型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北京新城市规划的出台和奥运会的举办让产业转型取得了实质的进展,使北京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变化。北京的高端化对周边地区有很重要的影响,从而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向北京的远郊、周边地区加快扩散。
目前北京市产业外延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向东,向通州、顺义、燕郊、大厂等地扩展。第二个向东南方向,沿着京津塘发展,从亦庄到廊坊到塘沽。第三个方向是沿着京开、京石高速公路向大兴方向,向南延伸。
不管是CBD的东扩、通州国际新城的规划,还是环渤海总部商务区规划,北京东扩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空间发展的受限。而根据北京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第三产业将成为其主要产业方向,工业企业的外迁成为必然和趋势。
而北京的东扩也将加速北京企业外迁的进程,这为大厂等地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由此,在与北京一河之隔、一桥相连的大厂潮白河工业区提前主动对接,开始建起包括新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数字传媒及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地的 “大厂北京产业园”,并在京设立招商中心,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服务业、房地产、消费市场等等,这些都将组成大厂等河北县市融入大北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