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清晰显示09楼市升温趋势

  回暖

  房地产业接连“没想到”

  今年春节后,金融危机寒意正浓,房地产业却率先走出低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清晰地显示了今年楼市的升温趋势:1至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31.7%;至7月,销售同比增长37.1%;至8月,销售同比增长42.9%;至9月,销售同比增长44.8%;至10月,销售同比增长48.4%。

  这一轮回暖呈现出明显的“接力”特点。以首次购房为主的刚性需求最早撬动了一线城市楼市的坚冰,形成市场复苏的“第一推动力”。此后,更多的改善性需求、投资性开始进场,并一度成为购买主力。

  从业多年的嘉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谷文胜连用几个“没想到”来回顾这一年的行情:没想到市场起来这么早,没想到回暖速度这么快,没想到房价、地价涨得这么凶!

  泡沫

  产业风险和关联风险俱存

  今年房地产成交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如下后果:

  一是房价快速上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至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连涨8月,且涨幅逐月扩大。

  二是房地产业从实体经济中“吸金”巨大。今年的房地产投资客中有不少民营企业家,有人坦言,在出口不景气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比投资制造业“来钱更快”。此外,不少一、二产业的上市公司或通过购买、注入土地资产而转变成土地一级开发商,或通过收购房地产企业将房地产变成公司主业。上述情况在加大房地产泡沫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产生“分流”作用。

  陈晟针对楼市“泡沫”提出警示:要警惕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被房地产“牵着走”的情况。时至年末,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心和争议依然在继续。

  地王

  “福音”还是“包袱”

  “地王”频频,可见房地产界“土地争夺战”之烈。2009年的“地市”,比楼市升温更剧。

  今年4月29日,杭州拍出上城区南山路一地块,楼面价超过4.6万元/平方米。这应该是今年叫响的首个“地王”。此后,高价成交的土地在各重点城市遍地开花。土地总价从10亿、20亿级迅速跃升至40亿、50亿级。

  一位知名港资开发商今年通过销售和银行信贷,手握上百亿重金,一度垂青的地块多达二三十块,但最后一地未得。该房企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不是没钱,而是没勇气。有些地块溢价动不动超过100%,楼板价动不动超过1.5万元、2万元,这么贵的土地我们不敢拿、不敢赌。”

  跟2007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地王”大多被国企揽获。不过,不管是谁拿“地王”,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来说,地价太高都不是好消息。

  调整

  未完成的“必修课”

  当金融危机使楼市陷入深重的低迷、一些房企资金链绷紧到即将断裂之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措施及时生效。

  长期研究楼市的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专职副主任孙钟炬说,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房地产进入调整期;但去年至今,房地产业并没有经历完整的格局洗牌、秩序重建的过程,而是得益于政策刺激而快速复苏。

  中国银行新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房地产市场调整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而我国房地产业如果以房价环比负增长为调整标志,上轮调整仅持续了7个月时间(2008年8月到2009年2月)。可见,上一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业早晚要补上产业调整这一“必修课”,包括“周期性调整”、“结构性调整”两项内容。

  保障房

  另一个调控着力点

  在房地产调控问题上,除了“地根”和“银根”两个常规的着力点外,中央及地方政府正日益注重另一种手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

  11月中旬,邻近上海中环线的虹口区“华虹苑”项目开工,建成后将有约490套经济适用房,全部用来满足住房困难家庭的需求。上海是国内各地推进保障性住房的一个缩影。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同比增加36.3%。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供应同比增加33.3%;廉租住房用地供应同比增加72.0%。据预计,今年全年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增加趋势将更为明显。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保障性住房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市场”和“保障”两手抓,对整个房地产业的均衡发展必将产生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