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将于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
今天上午,钱学森治丧委员会透露,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遗体告别会将于明天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征集部的张现民告诉记者,最让他感叹的是钱学森用过的几把扇子,上面还有用线缝补过很多次。
今天上午,钱学森治丧委员会透露,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遗体告别会将于明天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地收集钱学森文献实物的钱学森图书馆拟定于2012年在沪建成开馆,现已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张木制的方桌,周围4把木椅子,桌子侧面是一个木制大书架。这些都是钱老1960年至1995年间使用过的家具,如今在上海交大真实还原成一个“钱家客厅”。书架上有几排杂志,《宇航材料工艺》《经济・社会》《科学通报》《草业科学》《灾害学》《收获》《老人天地》……昨天,记者在钱学森图书馆临时库房,率先目睹了部分珍贵实物和文献。
专程赴美寻找钱老抗争辩词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办的钱学森图书馆,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没想到钱老走得这么快!”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办副主任、上海交大档案馆馆长陈华新唏嘘不已。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从2003年就开始征集,目前征集到总计7.6万余件文献,没想到尚未开馆,这位科学泰斗已辞世。
图书馆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米,展览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系统科学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就;第二部分反映钱学森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第三部分探索钱老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第四部分展示其学术思想。
钱学森生前已经把很多珍贵的资料捐给了母校。为了展示钱老在美回国受阻,一心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前不久,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赴美国征集有关钱老的文献和图片资料。据他们介绍,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反映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比如当时听证会的英文辩词,都是钱学森据理力争、一心回国的力证。”钱学森图书馆征集部负责人说。
档案中有一段记录。美国警察问:你忠于什么国家?钱学森回答: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就忠于中国。警察问:你现在要回中国大陆,帮助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吗?钱学森说:我自己的知识,我有权决定该给谁。我要忠于谁由我自己决定。
40年里钱老订阅450多种杂志
1.5万余册期刊、1.6万余册书籍、1万余封书信、560多篇论文或讲稿,如今静静地躺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这些浩瀚的文献资料都是“宝藏”。
打开一排排档案柜,仿佛打开了钱学森的书柜。《世界通史》《芬兰贸易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制图与看图习题集》《新观察》……书籍、期刊、资料琳琅满目,反映出主人阅读涉猎之广。从1955年到1995年,钱学森订阅了450余种杂志。
“钱老的看书效率很高,这是在留学期间养成的。”陈华新说,“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有个本事,一本书拿来,前面、中间、后面翻一翻,就能讲出这本书的优劣,当年钱学森就非常钦佩。”到后来,钱学森也练就了这个“本领”。
记者发现,钱学森还有剪报的习惯。据陈华新介绍,钱学森都是自己剪贴,自己分类,不假手秘书,他剪下来的剪报也是他本人整理分类装袋的,有629袋。有些剪报他还会划上圈,写上体会、建议。记者看到,在他剪下的科技日报1989年的报道《创造全社会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中,他用红笔划出了重点。在钱老剪下了1988年人民日报刊登的《基础研究有被忽视的倾向》上,钱老用红字写着“基础研究是否应包括应用基础研究”。
一只木制茶几用了43年
为了征集建馆资料,陈华新曾十余次前往钱老家拜访。他至今还记得,2003年第一次去钱家的情形。“当时我想,这样一位知名人物的家里一定很气派。进去一看,地板走上去摇摇晃晃的,还‘吱吱’叫,墙壁是灰白色的,墙粉还有脱落。”
筹建办征集到的许多钱老的物品,都诉说着这位科学家伟大背后的平凡。有一只木制茶几,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为钱学森配发的,他从1960年一直使用至2003年,用了43年,边框已经斑驳;还有一个5层书架,是中科院1956年配发的,非常简易,只有横竖交错的木板,钱学森还用铁丝穿了一块布挡灰,这个书架也陪伴了他近40年;从钱学森家客厅拆下来的纱门,也有44年的使用历史,纱已经破了洞。
钱学森图书馆征集部的张现民告诉记者,最让他感叹的是钱学森用过的几把扇子,上面还有用线缝补过很多次。在北京的钱学森办公室,还保留着一只他从美国拎回来的公文包,公文包的两侧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破洞,缝补过多次。当年虽有领导关心,让钱老换个新的,但钱老仍不舍遗弃。
钱学森的“家当”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伴侣―――收音机,说起听收音机,张现民介绍说这还是钱学森从加州理工学院带回来的学习习惯。原来,当时在加州理工,人们一度以看电视为“耻”,所以,钱学森也不爱看电视,大多听收音机。
文献中发现泰斗几个“个性”
细读文献,记者发现钱学森的几个“个性”之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往高处走”,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却选择了往“低处”走。筹建办收集到1957年2月的一份任命书,周恩来总理任命钱学森为国务院第五研究院院长。2年后,国务院再次任命,钱学森却当了副院长。“这是因为当院长事务太繁忙,挤掉了他研究、思考的时间,所以才有了从‘正’到‘副’的任命。”张现民解释说。
另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位科学泰斗写讲稿、列提纲、做摘要,在那个年代就推崇废纸二次利用。记者看到,1983年,钱学森在中国科协系统工程学会上作的报告,提纲就是写在一张会议请柬上。
还有一份关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关系的表格,钱学森将其画在一个剪开的信封的背后。钱学森的手稿令人赞叹,字写得极其清晰工整,一行一行排列得如同画过线条一样整齐。
钱学森不仅对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不朽的功勋,而且对地理科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系统科学、自然科学、建筑科学等也有很多建树。比如,他在内蒙古从事火箭、导弹发射试验的时候,就开始琢磨如何开发利用沙漠,后来他就提出了著名的沙、草产业理论。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钱老时,他的这一理论还得到了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您的理论在西部已逐步变成了现实。”他在音乐、摄影方面也有造诣。旅居美国时,钱学森自己设计并请人定制了一个音箱,现在这套随他漂洋过海回到中国的电唱机和音箱,也被钱学森图书馆收藏。
钱老在上海交大求学时的“脚印”
1929年7月,18岁的钱学森考入上海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总分396分,名列该学院新生第三名。80年过去了,他求学时的故事仍为交大人津津乐道。
大学寝室今仍在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座老房子,叫“执信西斋”。那是钱学森在交大求学时住过的地方,沿着一楼左侧走廊走到最顶端,右手边的那间就是钱学森学生时代的寝室。当年,他时常在寝室窗前晨读和练习吹圆号。
交大徐汇校区的老图书馆,是他当年经常出入的地方。1934年6月30日,钱学森从交大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毕业时,总平均分数89.10分,为学院第一名。在校期间,他还参加了学生管弦乐队,担当和弦手。
扣掉4分的试卷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试卷,试卷的主人是曾在交大读书的钱学森。
那是一次水力学的考试,全卷6题,钱学森都答对了,老师原本要给他100分,可钱学森却发现自己在一处连续等式后,将“Ns”简写为“N”,老师未算错,他却主动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了他96分。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了近50年。
最佳实验报告
还有一次,钱学森在做热工实验时,整个报告超过100页,不仅完整详尽,书写和作图都很清晰,老师给了他100分,成为机械系学生历史上完成的最佳的实验报告。当时授课的陈石英教授曾对人说:钱学森是我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