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应从跨国医药“大鳄”的“折腾”获启示

任何产品,哪怕是享誉全球的“重磅炸弹”,同样面临着兴衰存亡的考验。作为一家医药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新产品开发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一批产品还在旺销期甚至刚刚推出时,就应该着手后续产品的市场计划,用业内的话说就是“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再或者,企业要审时度势,像强生和诺华那样进行适度的战略转型,这样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  日前,全球十强医药企业已经公布了一季报,从一季报的情况看,这些跨国巨头们一季度的业绩出现了分化的态势。一直在专利药领域逞强的辉瑞、罗氏、拜耳、葛兰素史克等医药巨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而强生、诺华的业绩却出现了两位数的大幅增长,可谓冰火两重天。其中,辉瑞一季度净收益为28亿美元,大幅度下跌了18%。其处方药销售收入为109亿美元,下跌6%。强生在第一季度盈利同比增长了40%,诺华制药第一季度盈利也增长了10%。

    用一句“最正确的废话”概括:公司业绩上涨有上涨的理由,下降有下降的原因。辉瑞、罗氏等公司延续了去年业绩下滑的趋势,虽然有全球医药企业业绩普遍下降的因素,但内在原因却在它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专利药上。在这些业绩下滑的跨国药企中,有的是因为专利药销售不力,有的是受到仿制药冲击的困扰,无法使业绩增长走出困境。辉瑞公司由于一些产品专利过期,致使业绩不断下滑。据其日前发布的一季报显示,该企业目前仍受到产品专利过期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降血脂药立普妥(Lipitor)、抗高血压药络活喜(Norvasc)以及抗组胺药仙特明(Zyrtec)在内的许多拳头产品都出现了销售下滑的情况。其中,立普妥销售收入下跌了7%。美国专利于2007年3月到期的络活喜一季度销售收入大幅下跌52%。无独有偶,罗氏也没有逃脱专利药销售不力的影响。由于禽流感疫苗达菲(Tamiflu)存货量下降,罗氏第一季度销售收入下跌了4%。而葛兰素史克因最畅销的一些药物遭遇了仿制品的竞争,一季度的盈利同比下降9%。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几何时,这些跨国巨头们凭借手中的专利药,独霸“江湖”,风光无限;而今,却因为专利到期或销售不力,业绩下滑,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在同样的全球市场环境中,强生和诺华等企业的业绩为何可以走出一波大幅上涨的行情?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企业业绩增长的发力点在于医疗器械,而不是跨国药企引以为自豪的专利药。针对此前药品行业激烈的竞争态势,强生与诺华较早进行战略布局,加大了对医疗器械领域的投入。从行业发展周期的角度看,在专利药面临困境之时,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医疗器械业务的投入,是企业平衡业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文坚称,医疗器械业务在强生所有业务组合中增长最快。诺华也充分肯定了医疗器械给公司带来的业绩增长。事实上,诺华也面临着专利即将过期的问题,旗下数个畅销药即将丧失专利保护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诺华近期收购全球最大的眼部护理公司爱尔康的目的,就在于帮助诺华减少对新药的依赖,以对冲因新药销售下滑造成的业绩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产品,哪怕是享誉全球的“重磅炸弹”,同样面临着兴衰存亡的考验。作为一家医药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新产品开发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一批产品还在旺销期甚至刚刚推出时,就应该着手后续产品的市场计划,用业内的话说就是“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再或者,企业要审时度势,像强生和诺华那样进行适度的战略转型,这样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国内药企应从这些跨国医药“大鳄”的“折腾”中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