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产业敲响国际市场大门

在国家投资和现代化科研生产技术的支持下,日益发展的中国藏医药产业已经敲响国际市场的大门。  在第103届广交会上,连日来,多家藏药生产企业的展位前,客户盈门。青海晶珠藏药集团副总经理王凯军说,开幕三天以来,他们已经接待了100多位海外采购商,人们纷纷向他索取样品。他说:“新开发的排毒清润茶和虫草藏茶备受关注。”

    诞生于青藏高原的藏医药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王凯军说,他所在企业的名字就是来源于18世纪著名药学家帝马尔·丹增彭措的著作《晶珠本草》。这本书收录了2294种药物,并且讲述了每味药物的味、性、效和使用注意事项。

    在广交会上,冬虫夏草、红景天、贝母、手掌参、人参果等这些高原药物,深受人们的青睐。曾为医生的科特迪瓦商人阿卜杜勒·里达·阿里(Mohamed Abdulrazaq Abdulqader)一下子就看中了有补肾强腰、安神定惊作用的“补肾果”,购买了样品后,他说:“如果有效的话,商机自然而然就来了。”

    经过多年的精心扶持与发展,中国已经为传统的藏医藏药“走出”青藏高原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甘肃、青海以及北京等地的藏医机构对传统医学文献和药物性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截至目前,已经有20多种藏药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还有336种藏药获得卫生部部颁标准。

    曾经兼任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所长的藏族学者大丹增说,藏药已经成了西藏的一个支柱产业,而藏医院和藏医科也遍布西藏全区,对藏医药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不仅是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让世代接受藏医药治疗的藏区人民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据悉,近年来,国家投资超过2亿元的一批现代化藏药厂,业已在西藏、青海等地先后建成。由于看好藏医药的国际市场前景,一些国际资本也进入了藏医药开发产业。

    同样出现在广交会上的青海省青藏药材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的中外合资企业。这家公司销售经理李彦平说,这几天,每天都有近20名来自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的外商来展位洽谈,他们已经和两家香港企业签订了销售冬虫夏草制品的初步供货协议。

    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销售部经理洛桑这样说,目前,西藏许多名藏药已走向国内、国际市场,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王凯军说,藏医药在国际市场上正在经历一个“从了解到信任”的过程,现在他们集团已经在欧美、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等地建立了产品营销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