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医疗:三年内不考虑稀释股权
上市不久的鱼跃医疗刚陷入“造假门”漩涡,如今又因股权结构一股独大而受到公众质疑?这种股权结构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上市后该如何对公司进行科学的治理?而该公司另一个备受质疑的焦点是:董事长吴光明的儿子吴群刚满20岁,就持有公司15.24%的股份(IPO前)。作为公司第三大股东的吴群有没有公司决策和管理方面的经验?4月11日,吴光明在丹阳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吴群不参加公司决策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儿子吴群刚过20岁,就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一些投资者对此提出质疑,你如何看这件事?
吴光明(以下简称“吴”):1998年,我与父亲吴连福共同出资设立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鱼跃有限”)。2001年和2003年,鱼跃有限进行了两次增资,其中我父亲持有鱼跃有限10.05%的股权;2004年6月,我父亲就把这些股权全部转让给吴群了,爷爷的股权转让给孙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吴群是我家的独子,当时才16岁。
旁白:吴群名下还控股一家房地产公司,为2006年4月吴光明通过其投资设立的和美置业。
南都:IPO前,吴群持有鱼跃医疗1173.48万股,占总股本比15.24%,他一般是如何参与公司股东会议的决策呢?
吴:吴群还小,他什么都不懂,能做什么决策和管理?迄今为止,吴群从来没有参与过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这些由总经理和高管团队负责就行了。公司董事会也没有安排他的位置,董事会目前还不需要他来参与议事。至于股东会议,若他碰到了就参加,若没有碰到也不会刻意安排他专程来参加。即使吴群碰上列席股东会议,也是让他多看一看,旁听一下,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他的能力。
旁白:吴群在英国念大学读金融专业。
股权肯定不白白送人
南都:IPO前,你们家族实际上持股为7149.45万股,控股鱼跃医疗的比例高达92.85%.为何不考虑让公司高管多一些持股呢?也不考虑吸引机构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参股,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呢?
吴:公司是我一手创办并发展壮大到今天,其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我的心血。公司的股权肯定不白白送人,要送也要送给对公司有巨大帮助、为公司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此前,让公司副总经理束美珍参与持股231万股,占比3%;2006年底至2007年初又引进深圳市世方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99.53万股和宋久光持股20.02万股,分别占比为3.89%和0.26%.他们都为公司创造了不菲的价值。
南都:家族企业上市后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公司治理将面临严格的规范和全新的挑战?
吴:我一直认为,小企业成功是靠老板,大企业成功靠的是制度。我们企业谋求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就是想通过上市公司接受公众的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是通过资本平台融资把企业做大做强。我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百年企业,下一步将引进职业经理人,我就可卸任总经理一职。
酝酿推行期权激励计划
南都:鱼跃医疗IPO后,目前你控股的比例仍高达69.4%,形成“一股独大”。近年来,国内数十家族企业上市后因“一股独大”造成绝对控股,一直遭到公众诟病和专业人士的质疑。你怎么理解这种股权结构所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呢?譬如你一个人投了赞成票,其他所有股东投反对票都没用。
吴:将来会考虑用增资扩股的办法来稀释自己的股权,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我目前不会考虑稀释股权,三年之内也不会考虑。目前可行的是,我们正在酝酿对公司高管实施期权激励计划,估计具体的执行方案马上就要做出来了。
旁白:值得留意的是,公司IPO前的股东所持有股票的限售期正好是三年,这是否巧合。
南都:如果三年后处于某种需要稀释自己的股权,你考虑过自己股权被稀释的底线吗?
吴:最低的控股比例必须要在50%以上,一个强者肯定不会考虑放弃绝对控股的地位。
旁白:本报记者日前赶赴江苏丹阳市云阳工业园公司本部采访时,鱼跃医疗的多名员工向记者反映,平时很少能见到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光明与基层员工沟通。而鱼跃医疗的相关中层和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吴总现在比以前好相处一些,但他骨子里似乎还未脱离家长式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