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商业地产十大考虑因素
一、城市的可进入性
城市的可进入性,我们可以定义为:目标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很清晰,经营的产品、服务已经形成标准化,运营体系成熟的商业企业,其良好运营所需要的目标消费市场达到相应的规模,这样的城市视为具备可进入性的城市。
城市的可进入性无疑属于开店选址要素中最具战略性的要素,如果这个城市消费奢侈品的目标消费者的数量太少,也就够支撑一个酒店里面2000平方米的精品街,而高档的百货店出现在这个城市就一定会因为忽视可进入性战略导致经济损失——不能忘记企业经营中“战略”的价值,战略成功可以让企业长期收益;战略失败,无论企业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最终失败的结局。所以城市的可进入性要素,需要大家谨慎关注。
城市的可进入性问题对于在中国商业市场有长期经验的商家来说,感受一定是深刻的,我相信不少企业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不少失败的教训上的,当然不少企业依然处在不断的失败中,有些企业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不少企业似乎至今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者问题的严重性。
二、商圈消费水平
商圈消费水平,指商家在确定可进入的城市选择有自身产品、服务消费能力的消费者集中的商圈作为备选商圈。目标消费者聚集在什么区域,未来开店选址就需要针对这些区域。
需要指出的是,消费者聚集在什么区域,根据不同的业态,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或者是目标消费者居住的聚集,或者是目标消费者游逛、消费认同的区域。比如超市所针对的目标消费者的聚集体现在居住的聚集,所以也才有3公里商圈的概念,3公里商圈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成为关注点;但百货所针对的目标消费者的聚集体现在游逛、消费行为的聚集,大家更多是消费习惯下的商圈聚集,所以开百货店就不能以开超市的方式考虑商圈。
在商圈消费水平的确定上,最大的问题往往发生在商家身上,经常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而忘了自己的品牌定位,以及品牌定位下相对明确的目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似乎哪个市场大,就动态调整自己的经营档次等,这种情况似乎很普遍,不少商家经营的失败就归因于忍受不了市场的诱惑,不调整产品和服务,只调整目标消费市场。这种消费水平选择的动态性,给企业品牌化运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三、商圈消费规模
在对商圈消费水平作出清晰选择后,后面的问题就聚焦在对目标消费市场规模的判断上。在拟选择的商圈,符合商家需要的目标市场规模有多大,直接决定这个店可不可以开,以及开多大等。
商业零售企业选址过程中对商圈消费规模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超市大卖场、生活超市、建材超市、电器卖场都体现不同的商圈消费规模要求,这些业态的共性在于普遍属于目标性或便利性消费。目标性或便利性消费对消费规模有相对清晰的要求,虽然存在扎堆的群体效应,一旦商业规模超过商圈消费规模,必然有商家会发生亏损,所以提供目标性或便利性消费的商家尤其需要关注消费规模问题。另外,百货、娱乐等休闲消费业态的商圈范围往往超越物理商圈的概念,甚至是跨越区域、覆盖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规模完全区别于物理商圈的概念,这是商家必须关注的。
四、商圈消费结构
任何商家在开店选址之前必须结合自身经营的复杂性考虑商圈消费的结构,看商圈消费结构和自身经营产品和服务的匹配程度,如果缺乏基本的匹配性,那么就必须谨慎考虑是否开店的问题。
五、商圈竞争市场状况
对前面的几个因素进行论证以后,基本上可以确定在某个商圈可不可以开店,如果结论是可以开店,那么下面的因素就成为具体选址的战术层面的细节问题。
商圈竞争市场状况指商业企业拟选定的商圈范围内和自己定位相同、相似商家的开店、经营以及拟开店的状况。商圈竞争市场状况对于商家开店选址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对商圈竞争市场状况缺乏足够的信息把握能力,势必导致竞争成本的增加,甚至直接导致开店失败。
不同业态的商家对竞争市场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比如一定数量的百货商家的聚集实际上有利于共同繁荣商圈,所以对商圈竞争市场的关注更多在产品差异化和营销差异化上。超市卖场对商圈竞争市场状况的关注则更多在市场份额的可行性上,属于决策性的存亡问题。
六、拟选址周边商业环境
拟选址周边商业环境指商家拟选址周边已经形成的商业消费氛围。不少企业的矛盾在于有些商圈的商业环境和自身的经营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又似乎在逐渐改变。商家往往会有尝试的心理,认为既然市场里面缺乏这样的商业,是否意味着可以拾遗补缺?在这样的思维下进行开店决策显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这也是绝大多数开店者传统的思维。
七、拟选址周边及区域交通环境
拟选址周边及区域交通环境对于所有的商家来说应该是很简单的,商业需要人流,人流必须依托交通,所以无论是道路情况(包括道路的建设情况以及道路的组织情况等),还是交通设施的规模、数量,都成为商家必须关注的问题。
尤其对于对人流量有很高要求的业态,比如购物中心、超市大卖场,周边及区域的交通环境甚至成为决策的最重要因素。交通有问题,项目的可行性就存在问题。一个规模20万平方米的SHOPPINGMALL,每天稳定经营需要的客流量不少于15万人,即使项目周边有70万人口,但如果周边及区域交通环境存在问题,每天只能进来7—8万人,那么项目一定会出现经营问题。中小商家将面临巨大亏损,甚至不得不关门。
关于区域交通问题,绝大多数开发商、商家考虑得比较少,在项目选址决策的时候基本上只从自身项目考虑,一方面因为区域规划并非开发商、商家所能够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开发商、商家对商业地产区域交通环境发展规律不熟悉。比如,北京城市四方形的城市规划,导致四个拐角的区域路网都是放射状路网,放射状路网往往导致交通流量的不均衡,交通堵塞几乎不可避免。面对这样的交通条件,大型商业是应该尽可能与这类地点保持一定的距离。
八、拟选址停车条件
伴随经济的发展,汽车社会的到来推动现代商业的繁荣,在商业繁荣的背后,也同时出现停车难的问题。停车数量的多少以及停车组织的合理性,对商业的良性经营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商家对停车数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九、拟选址工程技术条件
商家结合自身的经营需要、经营特点,往往会有明确的对商业地产项目工程条件的技术要求,统称为商家选址的工程技术条件。工程技术条件主要体现在面积、层高、荷载、柱距、车位上,餐饮企业还会关注排污等设施条件等。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同一类商家,对工程技术条件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商业地产项目的规划建设需要在前期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根据未来可行的商业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如果能够在规划阶段就确定招商方案,将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商家的技术要求,避免因技术条件不符合导致商家无法进驻。
商家对工程技术条件的要求,实际上也并非一成不变,毕竟市场在变化,商家的变化是否合理牵涉到今后的良性经营问题。
十、拟选址商业综合条件
拟选址商业综合条件指商家拟选定的商业项目整体的规划、定位、主力商的框架、管理机构及商家的品牌度等。
商业具有典型的借势造势的特点,充分借势已成为商家抵御市场风险、扩大市场收益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商家在选址过程中势必关注整个项目是否专业化操作,以及开发商是否关注项目长期价值等要素。从主力商对市场的判断中感受市场的机会,显然成为商家谋定市场的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