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营收净利13年来首度双降 受累商业地产

“对于万科而言,目前面临了各类威胁。”严跃进告诉本报记者,从市场产品结构看,万科目前尝试转型社区建设,亟须在社区商业等方面投入资金。这样的战略转型,显然会使得万科的各类投入成本加大。而且从目前万科的业务重心看,预计此类成本未来还有可能上升。这样一来,会使得万科传统待盈利模式受到冲击,最终影响股东和公司的净利润。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业内资深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其实对于业内人士来说,目前我们并不太关注大家所说的这个(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因为万科在增加自持商业的比例,这样的数据降低是必然的。

早在2013年年度报告中,万科已经表露出探索轻资产模式的意图。这意味着未来万科可能会出让部分开发项目或商用物业股权,或在部分合作项目中只占小股。

而随着万科小股操盘模式的推进,输出品牌将比简单的业务扩张更务实。“如此看来,当万科不再‘觊觎’行业老大地位的时候,这样的一个成绩单,并不会让其感到‘自卑’。不过目前万科必须警惕各类风险。”严跃进表示。

但是,从竞争结构上看,包括恒大、绿地等房企都对其既定业务产生了一个替代性的作用。而且此类房企的品牌影响力大有赶超万科的姿势。在市场出现低迷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赖老牌子,那么可能在提高客户关注度方面的优势会弱化。

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万科涉足商业地产,最大的软肋在于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和传统的住宅开发并不相同。“万科的优势在于做住宅,做社区商业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路径,但是目前很多做商业地产的,一般都是借地标性商业综合体来赢取市场的。”严跃进告诉本报记者,从这一点看,万科想挤入一个城市中,可能还是有难度的。比如目前一线城市,不乏一些知名的海外商业地产商在操盘。而且此类项目,多半对商业地产金融的认知程度比较好。万科恰是缺乏此类金融手段。而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往往是群雄盘踞。毕竟一些优质地段和商圈已经被其他地产企业所分割。本质上,万科还是缺乏商业地标性的产品,并导致市场对万科商业地产的认知度不高。

但是,严跃进也表示,由于做商业地产不光可以有先发优势,也可以有后发优势。尤其万科对于住宅业的开发已经有比较长时间的积累,所以相比别的房企来说,更懂得熟谙业主的多元化需求。包括过去的第五食堂等,其实都表明万科对于业主都需求还是有一个“做到位”的尝试。

除此以外,严跃进也建议到,目前万科涉足此类商业,关键是要积聚更多的供应商资源。此前万科面临的供应商多半是围绕住宅业的,但做社区商业需要更多业态支持的供应商。从这个角度看,万科需要拓展包括金融、文教、酒店、零售业等合作伙伴。万科必须先做一个供应商的集成者,才能真正做好商业地产商。不过这个过程比住宅业开发的周期可能会更长,耗费的资金也比较大,这一点需要万科有所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