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的自营春天来了?自营不是终极目的
晚春已到,对于许多百货业仍然很寒冷,难看的业绩、年度报表不能再藏着掖着了,商场空置的铺位得赶紧招商了……
在山东蓬莱,一个位于县域的百货目前也被笼罩在这种寒意之中,商场许多品牌商户因客流不佳撤离,面对空下的场子,这家百货决定尝试引入自营品类,向自营百货转型。
事实上,很多地方的百货企业都存在类似的现象,甚至有部分企业被迫开始尝试百货自营品类和品牌,这其中,因经验和资金不足的失败者不少,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除了电商,还有很多”
“服装类做得最不好,有正装也有休闲的,但在中国,很多服装品牌的生命周期并不长,像卡萨布兰卡等品牌做得并不好,在北方市场并不能得到认可。”上述县域百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诉苦,但是在她看来,黄金品类做自营最简单,很多企业的自营品类都是从黄金开始。
而在北京,逛过北京华冠购物中心的人,对于恩吉珠宝和华冠黄金这两个品牌都不陌生,尤其是过去两年的“40小时不打烊”年末促销,华冠黄金超低的价格给很多消费者留下了较深印象。
而这两个品牌正是华冠百货自营的品类,除了黄金和珠宝,记者从华冠百货了解到,金夫人、黛安芬、雄鲨等服装类品牌以及佰草集、欧珀莱、玉兰油、ZA等化妆品品牌目前也都属于华冠自营或者直接代理品类。
华冠采用自营和独家代理的双重模式避开中间商,获得了更大利润空间。“自营让商场在促销活动方面也有了竞争力。独家代理可以保证商场主要经营品类中的重点品牌的招商到位。”北京华冠商业经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英告诉记者。
而在华冠之前,山东利群百货在自营品类方面的做法更趋于成熟,也探索出了其独有的一套模式。
据利群百货董秘张兵介绍,早在15年前,利群走了两条路,一条是批发代理,一条是零售,正是这两条路的结合,让利群百货目前成为百货自营品牌案例的代表。
“从简单的品类做起,先从超市快消品,然后是家电,最后渗透到服装,而且服装也是从基础的裤装、衬衣、保暖内衣等时装性不强的领域做起,最后才涉及时装。”张兵告诉记者,利群在过去的15年中抓住了很多历史机遇,积累了很多谈判的经验,优势逐渐凸现出来,当然,在此期间,利群也没少交“学费”。
自营比例“黄金分割点”
一直提倡百货业进行自营转型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在自己研究的日韩百货业中,自营比例比较大的是杂货,比如雨伞、帽子、欧洲饰品等小商品,日本经过日元升值,韩国经过韩元升值后,这些百货店都可以去全球采购商品,中国目前也面临人民币升值,所以在他看来,中国百货业买手也可以出去多采购全球化商品。
目前,利群超市和家电部分的自营品类占比大概在90%以上。这里的自营品类包括买断代理权。百货部分的自营比例也达到了50%。
华冠百货目前的自营品类占比为10%~15%,而大多数其他涉及自营品类的企业占比一般在5%以下。
问题是,自营比例在达到多少时,是比较合适的比例?很多企业也尝试过进行服装类的自营,但因经验不足、买手缺少、资金占用量大,反而利润还不如联营时高,进而产生库存积压等恶性循环,所以最后又转变成联营模式。
张兵分析,由于专业买手现在非常少,自营的进、销、调、存等专业业务已经成了代理商以及小代理商的主要业务,20年的联营发展让百货管理人员早已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出现上述恶性循环也在所难免。
在张兵看来,自营一定比例可以,但比例过高难度很大。“而且如果真正100%自营,对于零售企业,其参照性就差了,对市场的敏感度和灵活度也就变差了,收放自如还是比较难做到。”
陈立平多次考察日韩零售后也发现,日韩很多百货品牌此前也以联营模式为主,韩国新世界百货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自营比例才达到30%左右。而日本百货最开始联营比例在90%左右,目前大多数百货基本上是30%的自营,40%的联营比例,还有20%多用于出租场地,比如咖啡、餐饮店等。
关于华冠理想状态化的各类商品比例,肖英告诉记者,“我们会把自营品类比例增加到30%,增加效益和提升差异化竞争力,还有40%留给知名品牌供应商联合经营,保证销量;剩下的30%作为供应商的独立经营,保证消费者的体验。”
转型之困
虽然转型自营的呼声很高,但在上述被迫做自营的县域百货老板看来,传统百货未来的趋势仍然是联营+租赁的模式,“很多百货店中的联营门店,虽然入驻了好几个百货店,但在网上同样开了店,并不惧怕实体百货冷清的客流,销售少的话扣点也少。”所以她为建议,联营更应该改成租赁模式,直接收租金,变身真正的二房东。
但是,二房东模式有未来吗?
“二房东模式确实不好,抗风险能力很弱,更多的供应商都是区域性的,能做几个品牌几个城市已经很不错了,但这种模式反推到上游供应链,对服装工厂创新也不利,也不利于自主品牌服装的发展。”张兵浸淫利群百货多年,仍然建议百货业亟需拯救二房东模式,必须转型。
然而,百货业转型之艰比想象中还要难。陈立平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大型百货业以国企为主,但国企转型比较慢,不可能大刀阔斧地变革。好几个国企老总都说过,再过两年自己退休了,并不愿意冒改革风险,所以体制上的阻碍太大,不可能进行自营转型,更不用说全球采购的视野和渠道和全球一体化的采购环节。
“如果是国有企业,转型成功的难度很大,因为在转型过程中,会因牵扯到太多个人利益而产生阻力。如果是民营企业,需要有一个非常认可这种模式并且敢做的老板,因为这涉及到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现金,更多的老板愿意拿这些钱去做房地产或者放贷。”一位企业高管从自身角度和经验出发,为记者分析了目前两种性质企业的态度。
张兵也表示,这种转变并非简单切换模式,而是一个品牌一个品牌、一个品类一个品类地谈,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规模过于小的企业想去转型做自营,打破原来的供应链体系比较难。
此外,目前中国代理制体系根深蒂固,特别是中国服装品牌又杂又乱又多,这是代理商制带来的特色。陈立平多次表示,“代理商制度下的百货店,百货没有定价权,厂家和代理商都赚钱,最不赚钱的是百货店,所以百货店抗风险的能力很差,百货店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临困境,许多百货业进行所谓的O2O转型,但这并不是一条理想的路子,因为没有定价权的百货业,在线上其实还是联营。
自营不是终极目的
百货业目前面临的境地变成了必须转型又难以转型的矛盾体。
谁都说不好,目前是否迎来百货向自营转型的时机。毕竟,像利群百货那样从一开始就进行自营和联营结合的企业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正如陈立平所言,代理体制根深蒂固,把百货店目前陷入困境的原因全归因于联营并不对,自营也并不是让百货业摆脱困境的惟一方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营并不是百货业的终极目的,只是一种提升毛利、实现差异化的方式。百货业的扩张时代已经结束,精细化时代到来。其应重新审视消费者的变化,调整经营战略。
在陈立平看来,百货业当务之急并不完全是自营,而是如何集客,要么做体验,要么做食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顾客对百货店的信心。例如各种食品展会、艺术类展等。”
更新业态、引入具有差异化的新业态成了许多百货吸引客流的普遍做法,例如,增加儿童业态成了不少商家的共识,好的儿童游乐设施可以聚集人气拉动客流,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重复消费,增加潜在客流给商家带来商机和影响。
记者在华冠天地公益桥店发现,其中庭引入了儿童冒险乐园,吸引了不少儿童和家长的参与,除了地下一层的华冠SPAR超市比较火爆之外,人气最旺的就是儿童冒险乐园了。 “近几年,通过儿童业态的引进,培养了大批消费者对商场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增加了粘性。”肖英表示。
用陈立平的话说,百货业转型就像精心打造一件工艺品,需要更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