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和发展中国家CBD的不同形态
在欧洲,CBD的形态同美国有所不同。它除了有商业活动和金融活动之外,主要是皇宫、教堂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在形态上,是以多层和低层建筑为主,街道多为中世纪狭窄的街巷,其中点缀广场、雕塑和喷泉等。欧洲的CBD往往是城市的历史核心,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观光游客。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利用法规限制在历史核心区的高层建筑的兴建。由于这些法规的限制,不少商家只好费尽心机地把老建筑粉饰一新,室内空间采用现代手法,利用中庭、绿化和步行街来吸引顾客。
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人口众多。CBD的发展跟不上人口的发展,因此造成CBD中各种功能混杂的现象。一方面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CBD,郊区的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供给不上,旧的工业区和居住区也就不能及时迁走;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急速膨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寻找就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每况愈下,给城市造成很大压力。所以,发展中国家的CBD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典型,只是尚未成形的CBD。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中往往没有形成明显的CBD,个别大城市象上海只在解放前存在CBD的雏形。 四、CBD的增长机制与过程
CBD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化阶段的产物。CBD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三种机制的作用:其一,基础性机制。这是构成CBD经济活动主体的产业形式。第三产业是CBD中的主导产业,其构成的高密度和行业的多样化为CBD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其二,强动力型机制。这是推动CBD产业发展的源泉。所谓动力型机制的作用,就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域内(城市域内市场和域外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促进作用。由于CBD中的经济活动频率及商务活动的规模一般要大于其它区段,所以CBD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促进程度也要高于其它区段。其三,功能性机制,这是保证CBD经济活动的持久发展和长期增长的条件。充分发挥CBD的功能,既可以促使各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又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提高信息的灵敏度和正确性,从而保持CBD的繁荣。在上述三种机制的作用下,面向同一市场的相同或类似活动的集结、服务于同一市场的相关活动的集结、不同功能的集结和不同企业或机构由于依赖同一供应者或服务者的集结,在CBD内同时以高强度、高密度的形式出现,进而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并不断提高各经济要素的交流频率,使CBD成为所属城市乃至某个国家或世界某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
CBD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开始是零售业的集聚,逐步形成商业街,进而发展成为城市的购物中心。尤其是那些巨大的百货公司以其货物种类繁多、档次高、格调新颖而吸引大批顾客,使这一地区成为推销商品的最佳市场和获取高额利润的良好场所。在金融业日益主宰资本市场的条件下,由于大量商业活动的需要,大量金融机构在商业街或购物中心周围云集,并形成城市金融中心和最便利的资金融通市场。城市购物中心与金融中心的紧密相连或直接结合,构成了CBD的基本形态。以后,大量的公司总部及其办事机构在CBD集聚,促进了大量信息、咨询中介等服务机构的诞生。这种集聚不仅能增加公司和服务机构的业务实绩,而且还可以显示公司法人的地位及其广告效应。此外,为适应和充分利用由大量的人流与频繁的商务活动带来的机会,旅游宾馆和展览、会议中心等地也应运而生,并进一步强化了CBD的服务功能。然而,CBD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雷同的模式,它必然是因地、因时、因事制宜的结果。尽管如此,从国际大都市的CBD所经历的发展轨迹看,大多数CBD都沿着中心集中→向外分散性→更高层次的中心集中这样一条道路在发展。伦敦CBD的大规模拓展--伦敦道克兰的开发即是这方面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