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圣诞购物季略显冷清 商场打折消费者不买账
圣诞新年,本是商家“大赚一笔”的好时机。记者近日走访餐饮、服装、礼品等市场却发现,今年的购物季似乎略显冷清,节日经济不再“火爆”。
12月23日,记者致电上海金茂君悦餐饮部,工作人员说,现在圣诞的西餐和自助餐还有一定余量。虽然酒店餐厅仍然在平安夜举行圣诞大餐,但往年常见的抽奖、游戏、表演环节今年都被取消了。
记者发现,上海多家五星级酒店都回归了“亲民”路线,不再设置游戏等其他活动环节。有些虽然价格可能比平时贵一倍,但推出了酒水饮料畅饮、四人同行一人免单等活动吸引人气;有些则是提前1至2个月就推出圣诞套餐,且价格没有显著提高,甚至与平日的套餐同价;有些为了“笼络人心”,甚至开出团购项目,直接打七折,世博洲际酒店还打出了5.7折的套餐,但仍不是十分抢手。
与此同时,大众餐饮仍延续前期的火爆场面。徐家汇等商圈的餐饮店本来晚餐就需要排队,平安夜、圣诞期间队伍更长,不少消费者拿了号就选择先去逛街,等邻近号码时才过来吃饭。
在新天地附近的上海圣诞集市,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她在里面呆了一个半小时,都是在排队等吃的,想去找家哈根达斯,居然也要排队。
“圣诞餐饮市场近四五年来总体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人们对圣诞节的过节愿望开始减退。”上海市餐饮烹饪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告诉记者,今年社会餐饮消费仍然活跃,高端餐饮比去年略差,“餐饮业经历转型是必然的”。
记者节前在上海一些高档商场实地走访发现,尽管是购物季,新年又将至,奢侈品门店仍略显冷清。在上海国金中心的多家奢侈品门店,虽然已是中午,但几乎每家门店都鲜有顾客,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无所事事地坐在橱窗内聊天。
当记者走进一家奢侈品商店,表示需要购买20万元左右的男士腕表时,两三个工作人员立马上前服务,倒水、介绍产品。
一家奢侈品品牌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单位收紧了报销制度,不少顾客进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发票能开什么项目,如果只能开产品的具体名称或型号,就会掉头走人。
不过,一些品牌还是积极向记者介绍“入账窍门”。譬如某瑞士著名手表品牌专卖店工作人员说,发票可以开成“维修费”或者“配件”,抬头是“某某商业有限公司”,肯定可以入账。
上述工作人员说,12月新年将至是各大品牌争夺的购物季,今年12月他们的销量和去年基本相当,20万元左右的手表基本每个星期都要卖掉几只。能保持这一水平在“八项规定”的影响下已经相当不错,同类的品牌销量都有所下降。自己品牌之所以能保持原有的销量,是因为品牌名气够大,且够低调,很难从表面看出产品的真正价值。“前几年一些顾客的定制要求就是,表盘要有钻石,连表带都要有两圈钻石,一定要够闪。而从去年开始,顾客的要求就是要低调。”
位于上海市中山公园附近一家购物中心一名表店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是商场收银、商场开票,而商场开的发票可以选择礼品、日用品等多个品类,比较方便报销。
记者注意到,各大商场纷纷在圣诞打出了多重折扣,但消费者似乎不太买账。例如,在上海青浦的奥特莱斯,不少女鞋店都推出了折上折的活动,且多买多折。不过记者22日在奥特莱斯却发现,虽然是周末,但过去一向拥堵的这里却一路畅通。
“以前来这里,停车就要花将近40分钟,今天根本不用等。”来这里购物的李小姐说,感觉今年购物季没有往年“火”,很多店面都冷冷清清,一线品牌看得多买得少。
事实上,部分商圈也陆续挂出满减的招牌,例如徐家汇商圈满198减100、满298减150等活动,但力度似乎并没有引发消费者太大的兴趣,平安夜人流虽然明显大于平时,但不少消费者都告诉记者,“是过来吃饭休闲的,并非抱着‘血拼’的心态。”
“以前每到圣诞跨年等节日,商场的折扣力度的确惊人。”市民张小姐说,凑单后一折也很多见,自己和朋友都是提前几天先试好衣服,方便当日购买。但现在,每次商场和电商都打出“促销力度空前”的口号,随时去都是清仓、甩卖,反而有种“狼来了”的感觉。
大众消费市场在节日的乏力,与电商和商场之间为竞争频繁造节也大有联系。刚刚血拼了“双十一”之后“双十二”又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的造节和促销,消费者难免审美疲劳。
-相关报道
内地游客赴港:不做“土豪”改寻“实惠”
香港进入圣诞和元旦购物的“尖峰时刻”,在铜锣湾的时代广场,来自北京的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他刚买的一款打折后价格为2000多港元的中档皮包,他表示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买上万元的包没有必要,实用美观就行。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内地游客在港购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前一味追求名表、名包、一掷千金的“豪客”们,最近口味变了,相比而言更加平价实用的电子产品、服装、化妆品、药品等开始成为“宠儿”。
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认为,明显看见内地游客购物模式有转变,现在内地游客买的多是比较实用的东西,不像以前以高端名牌为主。
李先生拍拍自己手中鼓鼓囊囊的购物袋,“里面是各种护肤品、化妆品,都是生活必需的,香港比北京要便宜太多了。”他如是说。
同往年媒体报道的内地游客境外疯狂抢购奢侈品的场面不同,记者通过在时代广场、海港城等商场的一些高端商品专卖店门口观察,发现虽有不少人依商家要求在店外排队,但大多数人以看为主,买的人屈指可数。与此相反,在遍布铜锣湾闹市区的莎莎、卓悦等化妆品店里,却是人头攒动。
时代广场推广及营业运作经理马惟乐表示,消费者现在不怎么爱买那些很贵的高端奢侈品了,大多数人都比较青睐价格不是那么贵的牌子。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初步统计数据,截至11月,今年内地游客访港数量逾3600万人次,为所有访港人次的70%以上。目前香港对49个内地城市放开了个人游,越来越多不同消费阶层的人来到香港,也对整个购物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位从事海外代购的网店店主告诉记者,现在互联网发达,交通方便,很多人都选择代购,或者直接到比香港还便宜的欧洲去购买高端奢侈品,而且中国人不像以前那样盲目跟风,一味追求贵的、大牌的。“总体感觉大家消费变得更理性了,或者说,中国人比以前更有品味了,”她说。
(中新网 记者谢希语 王小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