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步履蹒跚走过2013
美国退出量宽 新兴经济体如何应对?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会以审慎、逐步的方式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发挥作用,帮助新兴经济体克服困难。同时,新兴经济体应加强合作
记者:美国自上半年宣布考虑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以来,已对新兴经济体产生不少负面影响。本月18日,美联储已经正式宣布将于明年1月起削减购债规模,新兴经济体应如何应对QE退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美国经济虽然呈现较好的复苏势头,但实体经济仍不健康,实质上仍属“病体经济”。为此,美联储候任主席耶伦提出,在通货膨胀率达到2.5%,失业率下降至6.5%时,再考虑退出QE。虽然美联储近日已经宣布削减购债规模,但我认为,整体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会以审慎、逐步的方式退出。
新兴经济体应如何应对?首先,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从以外需为主到内需外需并重。第二,金砖国家必须抱团取暖,共同克服困难。2013年南非举行的第五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就是很好的开端。金砖不会褪色。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必须要发挥作用,帮助新兴市场克服困难,防患于未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IMF一直在帮美国,后来又帮欧洲解决主权债务危机,现在新兴经济体遇到困难,理应得到帮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美国完全退出量宽政策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其间也会不断试探世界的反应。但对于部分新兴经济体肯定会有明显冲击。从中国来看,我们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中国人有储蓄的传统文化,这是不同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地方。在美元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各国对使用人民币的预期将持续上升。因此,中国可以与新兴市场加强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梁艳芬:IMF最近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如果美联储购债计划缩减规模大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可能上升100个基点,之后伴随的利率冲击在全球蔓延,全球债券资产价值将下降5.6%,约2.3万亿美元。这无疑将改变全球流动性格局,影响金融市场信心和金融资产价格,并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新兴市场金融动荡局面可能再现甚至加剧,面临更大的资金外流、货币贬值压力,资产负债表恶化。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也面临两难选择,阻止资本外流需要提高利率、整固财政,而稳定经济增长又需要宽松的财政与货币环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所长吴洪英:自美国宣布考虑QE退出后,国际金融市场预期大量资本将回流到美国。这给新兴经济体造成巨大损害,不少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10%-20%左右。
最近国际上出现这样一种炒作声音: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同时在QE退出影响下,拉美国家或许会出现类似1997年的金融危机。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首先,拉美经济经历过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1995年的巴西金融危机等在内的多次危机,具备较强的危机抵御能力。第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拉美地区经济的高增长为其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第三,近年来拉美的金融改革也促使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世界贸易何时走出低迷?
2013年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发达经济体拖累是主因。2014年的国际贸易将加快发展,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贸易也将回归常态发展
记者:近两年,世界贸易增速低位徘徊,甚至低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该如何解读?
陈凤英:世贸组织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仅增长2%,远低于2011年的5.2%,2013年将回升到3.3%,但仍低于过去20年的5.3%年均增长。但2014年的国际贸易将加快发展。这与过去两年世界经济处于“底部震荡”,以及今后两年将“筑底企稳”发展态势保持一致。据IMF预测,2013年国际贸易将增长2.9%,2014年将回升到4.9%,2015-2018年将提高到5.7%,但依然低于1995-2002年的6.6%,也低于2004-2007年的8.8%。可见,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贸易也将回归常态发展。
梁艳芬:除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困扰外,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影响了全球贸易复苏进程。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不利于国际贸易复苏。据世贸组织发布的第九次贸易限制措施监督报告,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09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全球进口商品的0.5%,其中新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以反倾销调查为主的贸易救济调查仍是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由于贸易限制措施的撤销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全球范围内贸易限制措施总量依然在不断增加。
区域合作日渐活跃 多边机制何去何从?
多边贸易仍会发挥基本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只是多边贸易的补充。但多边贸易体制应加快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记者:日前WTO多哈回合谈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签署了“巴厘一揽子协定”。而一些国家近年来却一直在力推TPP、TTIP等区域经济合作。这对于多边贸易机制的形成有何影响,WTO是否面临边缘化危险?
梁艳芬:不久前,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最后时刻达成了WTO成立18年、多哈回合谈判启动12年以来的第一份全球多边贸易协定——“巴厘一揽子协定”。这一重大成果重新点燃了世界的希望,也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即多边贸易体制仍然是全球159个成员达成贸易共识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日渐活跃并推动了区域贸易自由化,但它们只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只能促进多边贸易发展,并不会替代多边贸易。未来,多边贸易仍然会发挥应有的基本作用。同时区域经济谈判的内容虽然超出了贸易范围,但这些也未必不会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都在进行大调整,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也是其中重要方面。发达国家希望将自身优势在新规则中得到巩固,比如正在谈判的TPP就涉及很多WTO所未涵盖的领域和规则。对比来看,重要的区别在于,多边贸易体制是对准入后的约束;而区域经济合作强调准入前的战略,要求更多地开放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市场,并在政策上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这些对发达经济体而言比较容易实现,但新兴经济体却一时难以做到。
但不得不承认,区域经济合作代表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未来服务业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而众所周知,多边贸易体制主要关注货物贸易和关税谈判。因此,多边贸易体制也需改革,考虑将区域贸易的一些规则纳入其中。
目前,中国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包括运用负面清单管理,加大对服务业的开放等,都是我们应对新形势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还应加快建设对自身有利的贸易网络,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形势。
陈凤英:我们知道WTO拥有近160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但实行的却是一票否决制,这就导致此前多哈回合谈判十多年间没能达成实质性成果。因此WTO应该反思并加快改革。
少数国家力推的TTP等区域经济谈判已经涉及后危机时代的世界贸易新规则,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政策、国内政策等都包括在内。这也倒逼中国加快改革,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已经挂牌的上海自贸区就是有益尝试。新一轮的全球化已经开始,中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
中国对外投资 重在互利共赢
应加强规划和布局,推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遵守当地法规,适应国际规则。走出去的企业要与当地企业加强合作,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记者: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实现较快增长。不少国家都明确表示,欢迎中国加大对其投资。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变化?又应注意防范哪些风险?
毕吉耀: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虽然中国目前已经跻身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行列,但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加快对外投资布局并出台更多有力措施,规范和引导企业走出去。
对外投资还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重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加强农业合作;三是制造业等要加快走出去;四是高新技术企业可在当地建设科研中心,利用好当地充足的科技人才资源;五是企业还应在当地注重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以减少负面效应。
陈凤英:走出去对于企业而言,确实存有不少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等。但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适应国际规则,实现全球化生存。
未来,中国企业还应该带着人民币去全球投资,使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持有、使用人民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随着流动的增加,风险也必然扩大,而且是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存。因此,中国必须管控风险,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吴洪英:我刚从拉美考察回来,当地企业家和官员谈论最多的是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中国的投资,二是中国的市场。拉美国家非常欢迎中国去投资,也很看重中国的市场,希望多购买他们的工业制成品。
中国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注意投资的方式方法,增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避免与当地企业过度竞争,同时注重改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