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投资客户的代际轮回

在房地产领域,尤其是商业地产领域内,经济环境、客户、销售这三者之间生成了一种互为投影的关系:经济决定资本属性与生长模式,资本特性附着在个体身上,成为不同的土豪客户,而客户又通过购买商业地产,投射到了销售员的业绩上。

如果把近十年来数百亿的交易数据与上述思路做对照,过去十年商业地产客户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2003年

背景关键词:高增长低通胀、百业繁荣、闲钱补缺。

繁荣的标志,除了绝对意义的增长,还有多样化──行业普遍盈利、投资渠道多元化。回顾当时的客户所处行业,从农机具生产到律师楼,从秀水街个体户到影视明星,似乎到处都有赚钱的行当,人人都是成功人士。房地产对客户而言,最多算是个标签,而商业地产和那些高档住宅相比,被当作沉淀主业利润的工具之一。

那时的商业地产项目,单宗购买金额以百万元居多,客观上造成了当时写字楼和商铺的租金回报率较高。

第二阶段2004年-2007年

背景关键词:高增长高通胀,人民币升值,印钞机飞转,全民狂欢。

商业地产销售,很多的第一次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比如第一次被客户因买不上写字楼怒砸售楼处,第一次把写字楼不按单套而是按层销售。分析这些销售策略的形成,几乎全部汇聚在一个要素上:有钱的客户越来越有钱了。基础资源、股市、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在印钞机的全速开动和制度缺陷的共同配合下,造就了无数亿万级的土豪。

而这里面的佼佼者,当属能源区域的民营老板。日后,我们戏称,做商业地产的祖师爷,不再是李嘉诚,而是李四光。概因北至内蒙古、南至陕北,这条在地质学意义上的断裂带,因地下财富的涌出,贡献了无数土豪客户。

狂欢后面,第一轮销售员的集体淘汰出现了,因为温州客户的迅猛崛起和闪电消失,人民币升值的负面作用正逐渐形成暗流。

与被淘汰的对应,传统制造业的客户反而在放大购买力,究其原因,一个经济学概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伴随着主营业务规模达到临界状态,边际收益快速递减。

第三阶段2008年-2011年

背景关键词:低增长高通胀,产能过剩,国进民退。

印出来的钞票,在蜜的状态,仅停留在资产层面,但随着时间推移,蜜变成了水,整体通胀带来的就是恐慌了。而在这个非常时期,以调控之名,行国家掠夺民富之实的国进民退,则加剧了民营老板心理恐惧感。

商业地产,因为能实现瞬间承接客户的避险资金,逐渐登上了主舞台。单宗亿元的交易,已经不算亮点。而最高的16亿元的单宗交易,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民间资金从地方、从主业出逃的窘态。

在这种市场情绪下,商业地产的销售价格,被扭曲到没道理可讲的地步,没人关心租金回报率,也不那么关心未来涨价多少,只要能顺利地将家产平移,一切好谈。反映在销售员群体,以“李四光价值链”作为核心客户的同僚,至少在财务收益上,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顶点。

第四阶段2012至今

背景关键词:底部盘整,投资渠道进一步萎缩,货币空转。


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核心要素的分配权收归中央,让这个市场快速回归中国特色“双轨制”。在这种局面下,民间高利贷、三四线房地产大跃进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吸储工具依次粉墨登场。到目前看,基本上已经灰头土脸,传统土豪深陷投资泥潭的案例比比皆是。而这种有效投资渠道的进一步匮乏,让本应顺大势下行的商业地产行业获得生机。

在市场利率高企的当下,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价值,从以往的收租获利进而成为客户的私人融资平台:能获得接近行政利率的贷款,似乎成为新一代客户的普遍共识。

在这种价值共识下,各行业幸存者和新生力量,纷纷持币涌入商业地产,作为自己投资组合的标准配置。近期北京标杆项目的成交结果,也从销售业绩和客户结构层面印证了这个判断。

未来会走向何处?相信每个人见仁见智。我的朦胧感觉是,新一代的投资者,理智心态下,会更倾向于组合投资,而这个组合的起点,绕不过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