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计算白酒成本无意义 违背经济学常识

一直以来,总有媒体习惯拿白酒的成本说事,无论是全国一线名酒,还是区域型白酒品牌,曾被诘问成本者不在少数。近日又有媒体发布调查结果称:白酒原料成本仅为售价的5%。娃哈哈刚踏进白酒圈子便成为这次“算成本”事件所影射的主角,尽管他们连一瓶酒还没生产出来。

对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其本身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可以揭露不合理的暴利内幕,保护消费者利益,更有助于企业优化管理、提升效益。但前提是要算法正确、公道合理,否则也是站不住脚的。比如前段时间央视就因为“星巴克”的成本调查而遭遇尴尬。一杯售价27元的星巴克拿铁咖啡,物料成本经调查显示仅为4元,然而此事在经过网络发酵之后,星巴克却得到了更多声援,各种声音直指央视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合理。还有人模仿央视的套路,一板一眼给春晚算起了成本账。

部分媒体对白酒成本的计算方法同样值得商榷,根据“三斤粮食一斤酒”的生产规律,加上包装物,如此计算成本之后便得出“暴利”结论,却未结合白酒市场的具体特点来计算物流、仓储、营销等其他成本。这就好像硬要热带水果在北方卖成白菜价,本身便有悖于经济学、财务学常识。

我们还应该正视白酒价格与价值间的关系。白酒并非刚需产品,也不是垄断产品,而是一种嗜好型消费品,更多满足人们精神与情感的需求,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特别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进步,越来越乐于为价值和体验买单,LV、拉菲等奢侈品的利润水平同样不菲,但这并未妨碍全球消费者对其的追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仅仅由“三斤粮食一斤酒”的成本来决定价格,白酒又与矿泉水何异?即便矿泉水当中也不乏依云这样的高端品牌。白酒的价格应该是其历史、文化、品牌等更多深层次价值的统一体现。

仅以极少数样本的生产成本而质疑白酒暴利,这也不符合发展优秀民族产业的社会大趋势。白酒作为宝贵的民族优秀传承,时至今日如果只能卖成“三斤粮食一斤酒”这种低附加值的工业化产品,还谈何代表“中国创造”走向国际市场?

其实这些道理并不复杂,对产品成本、价格与利润之间的合理评价也并非艰难之事。但却不时有人从白酒成本中算出“价格虚高、攫取暴利”的真凭实据,其心态与动机不得而知。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白酒良好发展的基础都在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市场真实需求,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内涵价值。当然,我们也很有必要去关注成本问题,通过推进实施现代化的精细管理,有效控制成本,不断提升酒类产品的性价比水平。而作为一个有价值、有底蕴的行业,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的行业,我们无需费心揣摩“算成本”者的动机意图,对于“算成本”者大可不去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