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2院街区:CBD艺术村,就这么“葛”
北京22院街区,这个匿藏在CBD中的先锋艺术村,承载的历史虽已慢慢退色,但新的文化却在此消彼长。
见到这组岳敏君风格的金属人像,就知到了北京22院街区。
现代派的建筑风格,却融合了安徽的马头墙、北京的四合院垂花门、江南的四水归一天井院;里面画廊、艺术馆鳞次栉比,却不时有居民区大妈前来指指点点。北京22院街区,这个匿藏在CBD中的先锋艺术村,承载的历史虽已慢慢退色,但新的文化却在此消彼长。 文 晓晔 摄影 子胥
灵感 是否有第22种建筑语言?
北京历来不缺艺术气息,只是798太熟悉、宋庄又太远,却不知地处CBD核心区的百子湾里还藏着一个小小的“798”——苹果社区里的北京22院街区。有意思的是,这里同时还藏着一段老北京记忆。
生活在东边的人都还记得,十多年前的百子湾还没有后现代城、乐成国际一类的高档建筑。只有一个大鼓包连着另一个大鼓包的焦化厂区里,源源不断的产品随着北京东站火车的汽笛声,被带去全国各地。
距离国贸中心只有600米,这条沿铁路走向而建的、长约400米的艺术街区生来就与其他艺术区截然不同:出生时就含着“金钥匙”——虽然公共交通也和其他艺术区一样只能依靠Taxi才能直达,却地处CBD黄金地段,紧邻的新楼盘单价高达10万元。所以这里的前身虽是旧厂区,但工作室却非旧厂房腾笼换鸟得来,而是推倒旧建筑后重建。这让它本身就像个艺术品,但又绝不“曲高和寡”——身处高档住宅区内,在这里看展览,你经常会看到衣着靓丽的辣妈带着没上小学的宝贝一同前来,直接熏陶高端艺术。
明明地址是百子湾32号,却为何叫“22院街区”。原来中国邮政发行的汇集了21种中国古典民居建筑风格的邮票,给了建筑这里的设计师重要的启发和灵感:是否有第22种风格,能完美地融合21种建筑语言?于是就有了第22种独特的建筑形态,也就有了二十二院街艺术区的名字。
走在这条并不宽广的步行街内,两旁的建筑竟如此的多样:安徽的马头墙、北京的四合院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宅院、广东的镬耳屋、福建的土楼、江南的四水归一天井院……类似中国古典住宅的30多个院落鳞次栉比。可能只隔着一条窄巷,后面竟是一个宽广的后院。这里永远带给人惊喜。
在二层空间,设计有几个独立的露天阳台,庭院之间通过蜿蜒穿行的走廊进行连接。在各个庭院中,随时可以感受到建筑、自然界以及文化的密切联系。这些建筑既是对古典建筑的怀旧,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市场商业区的复兴;绿色景观与庭院融为一体,为庭院环境带来自然气息。而现代建筑中又加入了古典建筑元素,文化被巧妙地传递开来。这里的植物成为庭院的天然栅栏,而二层的木质阳台又增添了另一种闲适之趣。部分阳台相互连接,在空中形成一条通道,更为建筑增添了魅力。这也难怪这个项目至今已在各种建筑与设计大赛中荣获了36项大奖,还当选为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成为中国美术馆中当代中国试验建筑的永久收藏品。
街区里的雕像似乎都别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