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零售:娃哈哈一步险棋

尚未从格瓦斯“勾兑门”风波中完全解脱出来,娃哈哈又无意间被牵入进口新西兰恒天然公司浓缩乳清蛋白粉的“污染门”之中。就在躺着中枪的同时,娃哈哈跨界扩张进入零售业所招来的质疑与诟病之声也在持续发酵。一种主流声音是,在行业环境已今非昔比的背景下,作为“门外汉”的娃哈哈进入零售业不仅步履维艰,而且难分杯羹。

    从两年前锚定零售业经营方向开始,娃哈哈就不曾停止蓄势发力的脚步,如投资17亿元成立娃哈哈商业股份公司,拿出每年60万欧元的工薪成本从意大利招聘开发零售业的执行班底,在杭州钱塘江畔的钱江新城开设首家娃欧商场,在河南、贵阳、杭州等地快速吃进商业地产等等。就在前不久,宗庆后重申,娃哈哈未来三到五年内在国内开设100家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的目标不变。

    对零售业表现出如此的钟爱与执着,娃哈哈无疑有自己的考虑。作为娃哈哈主业的饮料品占据了集团营业额的98%以上,但受市场竞争的压力,饮料业的利润已越来越薄,甚至去年娃哈哈营收出现负增长。鉴于此,娃哈哈希望借助零售业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在实现商业多元化的同时分散经营风险;另外,娃哈哈长期生产饮料,一直没有零售终端渠道,而通过开设实体门店之后就可增加在市场零售终端的话语权。不仅如此,娃哈哈目前在银行的存款高达160亿,而且凭借着其良好的口碑还能从银行获得更多授信,外加经销商的驰援,遏制拓展零售业的资本瓶颈在娃哈哈手中已完全破除。

    依据既定蓝图,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将是娃哈哈未来零售业的两大业态,前者将采取合资与联合招商的形式,后者主要以自建的方式,两者将重点在二线城市铺开。据悉,娃哈哈已初步确定在天津、贵阳、武汉等地自建城市综合体,并正准备与新加坡来福士、英国阿兰泽投资公司等外企洽谈合作。与此同时,散落在二、三线城市的大型百货商场主要吸引二、三线品牌的进入,同时将其打造成集团的重要配送中心。另外,无论是购物中心还是百货商场,娃哈哈将直接招引工厂进场开店,打通产品从厂家到零售的直销渠道,凸显零售终端的差异化优势。

    但现实与理念往往存在着差距。开业已8月有余且主要经营“欧洲精品高档百货”的娃欧商场不仅人气不足,而且经营“惨不忍睹”。对此,市场的解读是,做产品和做渠道、做快消和做百货完全是两码事。传统百货是以租赁招商运营为主的业态,特别侧重经营管理、商场选址以及品牌认知,而仅擅长饮料生产和快消的娃哈哈不仅缺乏必要的营销经验,且“娃哈哈”作为饮料品牌与零售业完全不搭界,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

    对于娃哈哈零售业版图中体量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市场同样做出了很不乐观的解读。明眼人都知道,娃哈哈的城市综合体是在试图跟进“万达模式”,即“零售+商业地产”,然而,娃哈哈能否成功复制却令人生疑。稍稍比较就不难发现,万达有自己的百货,娱乐方面有自己的影院和KTV,而且万达和沃尔玛还有战略捆绑协议,加上万达自己的酒店,在商业综合体里面万达自己就能填充一大部分的业态,再配合一部分已签订的品牌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压力自然不大。而娃哈哈没有任何地产和零售口碑,前期商业资源的匮乏,很可能让其陷入无商可招乃至综合体大面积空置的尴尬境地。

    其实,市场已提前对娃哈哈发出了风险警告。据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共有3100家购物中心,仅今年下半年,全国20个主要城市还有约150个购物中心项目上马,我国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人均商业面积1.2平方米的警戒线,上海、广州等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已达2.78平方米,合肥、成都等二线城市人均商业面积逼近4平方米;与此相对应,国内大型购物中心已呈现出明显的“1/2现象”,即大型购物中心项目竣工后有二分之一开不了业,开业后有二分之一难以盈利。另从个案来看,英国零售业巨头乐购的乐都汇购物中心在我国拿到20个块地,目前只有7个开业;电器巨头苏宁最近两年中在全国建设了11个苏宁广场,但目前开业的只有成都苏宁广场;国美涉足的国美商都至今仍是“烂尾楼”。在这种背景之下,娃哈哈逆袭之中能否逆转整个行业的生态自然让人捏汗。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6.17万亿,较上年增长14.1%,但企业净利润率较上年却下降0.19%,仅为2.46%。今年以来,零售市场的颓势并未得到遏制。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此外,去年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费用较前年上涨8.3%,行业净利润平均水平压缩至2%至3%,零售行业的高增长时代已结束。自此,娃哈哈跨界零售就等于是从一片红海跳进了另一片红海,其虎口夺食的过程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