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现商业地产有”明灯“指点过后资产增倍

导读:武汉商业地产有“明灯” 指点过后资产增倍。

2012年6月,华中通讯广场的升级改造立刻上马,装修一新的市场重整格局,业态逐步合理。

一周时间,33.5%的初步目标就已超过。收购人员立刻调整策略,开始压价,犹豫期过后,数量依然维持上升态势。当收到67%时,潘统衡宣布停止,“可以增资扩股,我不收购了。”

“我不得不佩服他在商业地产领域的眼力与魄力,他指到的几处楼盘,但凡被他接手重整后,资产至少增值一倍以上,他是当之无愧的‘金手指’。”

这番话,出自研究潘统衡十年之久的工商联人士齐先生。齐先生介绍,经潘统衡打理,诸如原佳丽百货、华中通讯广场等物业,纷纷华丽转身。

佳丽广场,武汉知名度最高的烂尾楼。

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试图唤醒这个“睡美人”的人来了又走,只有潘统衡笑到最后。“唤醒”至今,该物业接受过采访的都是前台的人,真正的推手潘统衡,从来没有露过面。

身居闹市沉睡八年

1997年7月,香港陆氏实业(武汉)有限公司投资建设61层楼的佳丽广场,在江汉路一带昂然耸立。1-8楼有两座裙楼,分别位于这个炮塔式建筑的两侧。1998年初,王府井百货和佳丽百货分别在两侧裙楼开张。

彼时的武汉中高档商场不多,佳丽百货迅速赢得了以年轻女性为主的消费者追捧。

2000年,陆氏集团的股东之间出现纠纷,打算将佳丽百货转手,不再继续经营。同年5月,来自台湾的太平洋百货表示愿意接手,双方也签订了合作书,后者准备先将佳丽百货关门,整体重装后再开业。7月佳丽百货关门停业后不久,太平洋百货因故终止合作。

从此,这处面积达5万多方的黄金地[简介 最新动态]段裙楼闲置了8年,沦为一个季节性的服装甩卖地摊市场,成为武汉商业地产中的一大奇观。

不做商场专做配套

“佳丽那个火药桶你也要去点?要扯大皮的,一块钱卖给我都不要!”2006年,听闻潘统衡想盘下佳丽,几个铁杆朋友直言相劝。

的确,翻开佳丽的“账本”,可谓负债累累,涉及十三家银行、上千个自然人,债权债务之复杂,几乎无法想象。

是时,新江汉路步行街已开街,新世界百货时尚广场、万达商业广场[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大洋百货相继在周边落户,很多人认为,那里已吃喝玩乐样样齐全,佳丽已陷入品牌林立的商业包围圈中,想不出有什么活路。

潘统衡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与合伙人出资5个亿拿下这处“资产包”后,他正式迎娶“佳丽”。

而他的目标,是整幢大楼。“香港的商业体给了我很大启发。以铜锣湾广场为例,餐饮占比几乎超过一半以上,可这种形态武汉没有。武汉的餐厅是不进商场的。”一开始,他就放弃了做商场的定位。“别人会考虑把新佳丽做成什么类型的商场,我不这样认为,江汉路商圈有王府井、大洋、万达[简介 最新动态]、民众乐园,已不缺商场,缺的是对逛商场人群的配套,我就做江汉路人流的配套,解决他们吃喝玩乐的后顾之忧。”

颠覆创新佳丽转身

2007年底,离新佳丽广场开业仅4个月,20多人组成的招商[简介 最新动态]团队浩浩荡荡展开了试吃之旅。“遇见合适的,就留下经理的名片,找老总来谈。”

然而,当招商团队将这个想法向被招商的企业提出后,餐饮老板们纷纷表示不理解:“商场里面开餐厅,哪来的生意?”

潘统衡便从身边朋友着手。当秀玉西餐厅老板也对这个创新表示质疑时,潘承诺:“你进场,租金不要,赚了是你的,亏了是我的。”

此后,当一家家大型餐饮品牌犹犹豫豫地开张之后,潘统衡的预想被验证。“事实证明,我说的没错,秀玉一开张就排队。”到了用餐时段,各家商场的人流都变成了新佳丽一家家大型餐饮品牌的客源。

开业之时,新佳丽地下一层近60家小商户全部招满,如今,“Happy站台”成了江城时尚人群聚集地。经过周期性的调整,如今从1楼到8楼,大规模餐厅入驻已达40多家。总体来看,吃喝玩业态占总面积的90%,购物占比10%,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想。

从尘封的烂尾楼变身餐饮聚集地,新佳丽广场重获新生。目前一间18平方米的小商铺,转让费已高达50万元。

“以新佳丽广场为例,最高的门面月租金涨到了3000元/平方米,商户之所以能掏得出如此高的租金,是因为他在我的体系中能收获更大的价值,而脱离这个体系,没有生意上门,我相信30元/平方米的租金,他也难以为继。”

问及新佳丽广场现今的价值,潘统衡态度明确:“商业物业的价值是看租金,起不来就不值钱,起来了就没价了。新佳丽不谈价,多少钱我也不卖。”

摆摊买股“三步”激活华中通讯广场

2012年夏天,潘统衡开始琢磨“二次改制”的事儿。

作为2000年武汉第一批国有企业改制的亲身参与者,他收购了20余家国企物业。这些当年的办公楼、厂房、仓库,十多年后已成功转身为旺铺,寸土寸金。

但当初改革不彻底的弊端也开始显现。“企业虽然改制,但员工还摆脱不了国企的感觉。由于股权太过分散,很难达成一致,不少企业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按法律规定,职工内部股权不能增资扩股,也不能对外交易,企业办不好时,职工虽然手里拿着股权,却得不到合理的回报。”

机会很快到来。

第一批国企改制初期,管理层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十多年过去后,面临换届,接班人成了问题。“国企的领导层由国家指定,私营企业的接班人由爸爸说了算,改制企业怎么办?只有进行二次改制,要么大股东继续持股,要么引入外来投资者,帮助公司二次改制。”

潘统衡开始找目标。

很快,华中通讯广场进入他的视野。这家企业十多年前改制到现在,员工内部纠纷不断,但其位于大智路的成熟地段,却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潘统衡开始行动。

2012年6月,华中通讯广场旁边的写字楼里摆出了一张桌子。潘统衡和合伙人开出了比收益高的价钱,摆摊收购这家公司的员工股。

要面对的是400多股东,潘统衡心里也没底。“按计划,收购分三个阶段,第一步,买到占总股本33.5%的股权,获得否决权;第二步目标是51%,获得控股权;第三步为67%,拿到绝对控股权。先收吧,拿到33.5%再说。”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持股员工奔走相告,“一年到头分不到钱,我还得每天工作,干吗不卖?”

一周时间,33.5%的初步目标就已超过。收购人员立刻调整策略,开始压价,犹豫期过后,数量依然维持上升态势。当收到67%时,潘统衡宣布停止,“可以增资扩股,我不收购了。”

这一招,是为了逼大股东出手。

两周内,大股东松口,而潘统衡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权已经达到99%,实现了对这家企业的完全掌控,胜利收官。

“我这边就派了一名管理人员入驻。原来的400多名职工无一人下岗,岗位不动,工资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