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 仓储店净利下跌 万得城去留难题
眼下的欧洲连锁巨头麦德龙超市,正以一种少有的“纠结”状态觊觎着中国市场。
一方面,这家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继续推进在华主业,积极扩充在华门店数量,去年在中国历史性增开12家分店,同期开店规模赶超家乐福、逼近沃尔玛。
但另一方面,麦德龙看似又试图收缩其他在华业务。路透社1月8日消息称,因市场竞争激烈,麦德龙或放弃旗下万得城电器(以下简称“万得城”)的在华扩张计划,有意让这家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退出中国市场。
时代周报记者采访获知,万得城已在作退出评估事宜,而致使万得城“求退”、麦德龙“纠结”的重要因素,乃万得城已陷入持续亏损境地。“万得城经营业绩持续亏损,并可能全线退出中国市场,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的运营模式息息相关。”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而在主业积极扩张背后、旗下万得城亏损告急之余,麦德龙本身其实也已难掩近年经营收入的困顿局势。
万得城正作退出评估
路透社消息指出,因市场竞争激烈,麦德龙倾向于放弃万得城的在华扩张计划,拟退出中国市场。这是继宣布将中东欧4个国家的91家Real大卖场以11亿欧元出售给法国欧尚集团后的又一个“大动作”。
对此,万得城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股东正在从市场测试阶段获取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的战略进行评估。”
2010年11月,富士康与麦德龙共同出资成立万得城中国公司。按其规划,到2012年万得城在上海门店数量突破10家;到2015年,万得城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将超过100家。而实际上,万得城两年来仅在上海开了7家门店。
2012年前三个季度,万得城中国7家连锁店的营业额为1亿欧元,预计去年全年的亏损将超过4000万欧元。其2012年10月发布的盈利预警,致使穆迪和标准普尔纷纷下调该公司的评级,股价暴跌也导致其9月被德国Dax蓝筹指数除名。
激烈的价格竞争,尤其是网络零售商掀起的价格战,已致乐购和家得宝等海外零售商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高博轩说,来自电子商务的强烈冲击,特别冲击了以家电、3C产品为主的传统零售商,苏宁、国美纷纷“触电”以应对竞争,而万得城却没有快速调整战略。
2012年10月18日,万得城宣布推出中国网上商城,试图开启多渠道战略,而这并未扭转万得城在中国的亏损。与此同时,万得城买断经营的模式更让其亏损严重,一方面大量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振,业绩大幅下滑给万得城带来沉重的打击。
在万得城之前,美国最大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早五年进入中国。2011年2月,百思买宣布关店。入华仅8个月,万得城中国区首席执行长便宣告换人,当时外界推测万得城要走百思买的老路。
麦德龙连年扩店
尽管麦德龙旗下万得城放弃在华扩张计划,而另一方面,麦德龙在华主业的扩张步伐并未中止。
麦德龙于1995年来到中国,1996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商场。进入中国的近20年中,麦德龙的扩张速度一直较为缓慢。而在2012年,麦德龙开始加速,高调宣布2012年将在中国新开至少10家门店,未来三四年内预计将在华门店数量扩增至100家。
这是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麦德龙第一次做出令外界侧目的战略规划。麦德龙坚称,今后几年将继续深耕中国、加大投资力度。
麦德龙企业传播经理肖岚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说,麦德龙现在在中国45个城市开设64家商场,2011年净销售额达15亿欧元。
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发现,麦德龙新门店主要集中在2012年下半年开设,上半年仅开设3家店,而仅在11月就有4家门店开业。麦德龙在中国新开门店大多在二三四线城市。而2012年之前,麦德龙在中国的开店规模较小,平均每年约扩增5家店面。
从去年起,麦德龙放弃此前在全球惯用的自购土地、自建卖场的模式,逐渐调整只买不租的原则,在北京、扬州等地较为繁华的商业区租赁物业开店。
对此,麦德龙中国方面在回复时代周报的邮件中,对此番转变讳莫如深。高博轩认为,这主要是出于节约成本和时间的考虑。“一方面能降低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租赁的模式也有利于麦德龙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复制扩张,抢占其认为有潜力的市场。”他说。
而这看似华丽的扩张大潮背后,遮掩不了麦德龙糟糕的财务状况。2011年,麦德龙集团实现利润7.41亿欧元,同比下降了1/5。2012年第一财季,麦德龙的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300万欧元扩大至8200万欧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1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中,麦德龙在中国的销售规模为138亿元,不及家乐福和沃尔玛的1/3,在国内市场外资零售商的排名中也仅列第十名。
以沃尔玛、家乐福年均二三十家的扩张速度来看,麦德龙的扩张计划其实并不夸张。但与沃尔玛、家乐福的零售模式不同,麦德龙一直采用仓储式会员制模式,其销售形式也以批发为主,这也被看做是限制在华快速扩张的“绊脚石”。
“麦德龙的会员制模式仍未被市场广泛接受”,高博轩说,麦德龙会员制商对商批发模式在我国仍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受到相对成熟的企业客户采购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我国发展相对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