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滞后:毛皮行业可持续发展受阻

 裘皮销售模式显著滞后

    毛皮动物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国际化趋势尤其突出,国际毛皮市场的波动势必要影响国内的毛皮动物产业。

    据食土商会介绍,目前在皮张贸易方面,国际通行的是毛皮拍卖形式,而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裘皮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但毛皮贸易还很不规范。除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有较稳定的客户、承销渠道外,大多数养殖户以坐等皮货商上门收购为主,仍滞留在养殖场家和中间商之间的一场一价、一货一价的自由买卖贸易方式。

    这种贸易方式透明度很差,体现不出公平合理的商业本质,不能反映优质优价的贸易特点,饲养场主难以了解优质皮张的特点致使质量为上的理念很难在生产者的心里扎根。

    成本上升削弱比较优势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较低的成本是我国加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物价水平显著提高,人工、原料、甚至租金等费用上涨致使国内毛皮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受加工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管理水平的制约,我国毛皮的出口成本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难以降低。同时,为了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加大产品源头的质量控制,未来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生产成本。

    品牌缺失降低利润空间

    因发展历史及产品质量等原因,毛皮服装的一线品牌仍为国外所有。尽管国内的裘皮制造企业也在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但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性品牌,仍缺乏国际性品牌。

    我国毛皮加工产业走过的是一条粗放发展的经营之路,没有自主知名品牌,所接订单80%以上来自外商的贴牌加工,面临着“产品多、品牌少、名牌更少”的尴尬局面,在国际毛皮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位置。

    缺乏强大的品牌使得企业定价能力比较弱,只能扮演价格接受者而非价格制定者的角色,以利润很低的出口订单赚取有限的加工费。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率不断降低,产业利润空间遭受严重挤压,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无法自主开拓国内及国外市场,会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