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扩张增需求驱动 零售业高管挖角频频
随之展开。
据《信息时报》报道,时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都面临着“粥多僧少”的尴尬,一场的人才资源争夺战也随之展开。
继上周广百股份副总经理亢小燕赴北京担任万达集团总裁助理兼万达百货副总经理一职后,日前,业界踢爆摩登百货原副总罗一星也被挖,出任星河湾地产(品牌360 北京项目楼盘图 论坛)商业总监一职。而记者粗略统计,从2010年1月至今,国内大型零售企业高管离职人数近150人,平均每个月就有近8位企业高管离职。
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人才资源争夺白热化已成为制约商业地产健康发展的瓶颈,“缺人”的背后,折射出了商业的发展状况。那么,商业零售业如何治疗“缺才”之伤?
高管频频被重金挖走
近日,除亢小燕、罗一星被挖外,之前见证了广州太古汇十年磨一剑的原广州太古汇总经理郝继霖,今年3月也过档深圳深业集团。“近期,广州多位商业高管同时被挖实属罕见。”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广州百货、购物中心在全国发展得最早,这些高管扎根广州多年,一般很难被挖。而近期一些开发单位不惜重金开挖南派商业管理人才,可能看中南派百货管理更细腻、更讲究人性化,来中和北派百货重于高速发展拓店。
记者了解到,万达集团在挖人的同时,也被挖角。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万达14名高管被挖,包括万达集团副总裁张诚跳槽到东方城置地任总裁;万达商业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锐等4位高管被银泰置地集团商业有限公司挖角,而前任万达集团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王寿庆即将出任恒大商管公司董事长。商业地产高薪挖角的大戏正在不停上演。
“我们挖人,同时也被人挖。今年就有多个猎头找过我,开出的薪资都增长一倍以上。”某购物中心的一位总裁级别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两年,商业地产市场人才十分紧俏,其中设计、招商、推广、运营类人才最为抢手。
市场驱动下半年挖人更激烈
对于近期多位商业领域高管“频换门庭”,广州连城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邓国坚表示,首先市场有需求,自2010年至今,商业地产市场投资过热导致商业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今年下半年,这一现象会更明显,挖墙脚会更激烈。”邓国坚指出,下半年广州将有8个商业项目投入市场,包括花城汇二、三期、太阳新天地、高德置地广场四季MALL、西城都荟,奥园广场等,总计供应量达86.7万平方米,刷新了去年的纪录。而据尤里克咨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地产行业职位需求较2011年同比增长了62.7%。
另外,相比于传统百货零售企业,商业地产公司更愿意不惜重金挖人。“比如,有招商总监年初时的年薪还是50万元,半年后跳槽年薪可能翻倍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黄文杰表示,目前商业专业人才每跳槽一次,薪资涨幅一般在20%~30%,有的甚至3至5倍增长,高薪之下,有心人必然很多。他分析人才流动大致分为几类:一是从百货升级到商业综合体。目前,这一批从百货流转出来的人很多又都成为了商业综合体的元老级人物;二是定向挖人;三是内部“拔高”用人;四是从外部空降商业人才。而邓国坚则认为,近年来商业高管流动性大,也折射出开发单位盲目追求高端人才的现状。
“空降”人才未必能解决问题
尽管很多开发商求贤若渴,但高薪挖角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效果却很难说。“很多刚刚涉足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专业度不高,也没有做好长远的规划,团队也是新组建的,这导致磨合过程容易出现很多问题。”邓国坚表示,很多公司即使高薪挖到了专业人员,但干得不好3个月就“拍拍屁股走人”,尤其前期招商总监流动性很高。
邓国坚指出,原先以住宅地产为主的开发商加码商业地产后,由于缺乏商业运营经验,当项目发展不顺后,寄望空降一个高端人才作“救世主”,这也是不符合商业发展规律的。转型中新业务人才的缺乏,是困扰当下转型开发商的又一大难题。
“商业项目运营不是仅凭招几名高端人才,就能解决的。需要组建一个团队。”黄文杰也表示,一支商业管理团队的组建、磨合、成熟,需要2~3年的时间。“我们花了几年时间,现在旗下的商业管理公司也只能算是初具规模。”但现在的投资节奏,很难让这些商业地产新军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团队,挖角成为大部分企业的选择。邓国坚也认为,像店铺的布局结构、招商定位、人流动线的设计,甚至与供应商之间扣点或租金的谈判,这些是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不一样的,只能从低层做起去学会领悟。因此,商业企业更应注重建立一套人才“育存系统”,自己培育对公司有感情、稳定性也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管空降。
业界看法
“托管”或是未来出路
广州业内有种看法,如今是高度市场化分工时代,商业项目不一定要自己去操盘,可以交给专业操盘公司去运营。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表示,中国各个城市的商业发展不均衡,给托管输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托管输出相对成本较低,开发商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寻找项目扩张,或是商业地产开发商主要的扩张模式。
不过,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彭强则认为,托管输出是有风险的。输出管理就是培养对手,很有可能遇到以下情况,当操盘公司把人才、制度、商业氛围等建立起来后,开发商就会违约;因为在经历一定时期的合作之后,开发商把操盘公司经营门道都摸索出来了,结果操盘公司的核心团队全部挖走。另外,开发商往往不专业,却又什么都想自己做。最终导致合作难以长久进行。而黄文杰则认为,这种博弈现象可能存在,但要看开发商心态,还有操盘公司规模实力。但托管输出是未来商业项目运营的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