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战略模式引争议 坚守住宅还是走向商业
因商业地产符合政府需求,在政府土地规划中,商业用地占比越来越高,以专业住宅开发为核心战略的万科,拿地局限越来越突出;周期明显的地产行业,住宅的脆弱性有目共睹,尤其是规模化之后,对管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万科住宅质量问题的爆发,被市场解读为管理与规模发展不匹配的市场反应,尤其是专业化公司。
目前,万科虽然是行业老大,但其利润水平却仅居中游,当保障房等落地,住宅刚性需求被部分消化,住宅的利润率可能还要进一步下降。何况,在拿地环节,万科现有模式的议价能力不足,和中海等国企背景的地产商相比,低成本优势不足;在目前地产限贷大环境下,地产公司只能选择其他金融工具,如信托产品。但万科是单一住宅类地产商,其融资能力远弱于泛海集团和保利地产等,毕竟,那些是多元化企业,资产丰富,具备很好的资产抵押或增信条件。
尽管商业地产翘楚万达至今未能证明其模式的成功,但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住宅开发似乎更难以乐观,万科的战略正遭遇现实的冲击。万科是否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万科之所以坚守住宅战略,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万达商业最大的成功是坐享了中国过去十年土地价格升值的好处,万科已错过了先发优势。而且,商业地产资金链条非常脆弱,缺乏融资便利条件且行事稳健的万科不愿冒险。
但,万科的战略模式显然已经和市场环境产生了矛盾,其战略是否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带着这些疑问,本刊专访了万科董秘谭华杰。
一位从2004年就开始买入万科股票,九年间一直爱不释手的投资者,最近终于下决心要卖掉万科股票了,原因是“看不清万科的明天”。
经过王石、郁亮等管理层数年运筹,万科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构建起深入人心的品牌,也成就了今天的千亿万科。在资本市场,万科更是征服了无数投资者,将万科股票视为可以捂在胸口几十年的珍宝,是“给儿子上大学“、“给女儿当嫁妆”的财富保障。
而最近,一些投资者开始动摇,万科的明天不再像过去那样一目了然。
尤其是2012年春节以来,万科不断被爆出“地板门”、“纸板门”等质量问题是否折射专业化公司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管理风险开始显现?在如今政府出让土地规划中,商业用地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万科战略模式不被广泛欢迎,也影响议价能力,抑制利润。万科的盈利状况并不太优越,在目前地产调控“房价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的背景下,住宅类开发商盈利也许更加艰难。单一产品类公司在调控期间,融资空间收窄,但通过其他金融工具融资的条件相对资产多元化企业来说,可持续性不强。
万科的战略模式与市场环境产生了诸多矛盾,万科是否需要新的调整?
近日,《融资中国》专访了万科新闻发言人谭华杰。他说,万科不会将商业地产凌驾与住宅开发之上,在尝试性投资一些商业项目,未来五年商业占比不超过20%。万科在管理上也在不断强化,希望尽快修复受损的品牌影响。也在尝试一些新的管理模式,比如“一线当家”。他也坦陈,因为政府出让土地中,配套商业比重越来越高,万科拿地环节的确受到了影响,甚至土地溢价能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