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纺织服装业拓展内外流通迎“暖春”

    韩国国家开发研究院(KDI)最新发布的数据称,2011年度韩国出口与内需的平均增长率都将达到4.2%,发展速度趋于平衡。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韩国在维持出口与投资双向增长的同时,国内经济环境逐渐稳定,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度萎靡的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服装市场也将在业界的共同努力下迎来新一轮“回暖”。

    流通渠道提倡化整为零

    就韩国国内市场而言,2011年首先要做的是扩大产品市场流通范围,丰富纺织服装产品的流通形式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以往,韩国国内40%的服装需要依靠高档商场进行流通买卖,而选择在高档商场销售的品牌只占全部服饰品牌的60%~70%。这是因为大部分物流企业一般只优先保证市场主流服装品牌的流通,而这些主流品牌通常也只选择高档商场作为其销售点。在这种所谓“双赢”的模式下,除了一些较大的服装企业,如LG时尚、第一毛织和韩国韩纤(handsome)等企业的流通渠道能得到保障外,卖场里高额的手续费用常常令其他中小服装企业望而却步。

    根据韩国流通协会2011年初发布的报告称,各类卖场的收费标准不同,高档商场向进驻品牌收取的手续费用占品牌全部收益的30%~38%,而普通卖场收取的费用为品牌收益的25%~30%,OUTLETS形式的卖场则收取18%~23%。同时,与高档商场里销售的进口商品相比,商场向国内品牌收取的费用反而更加高昂。据称,商场向商家收取进口商品的手续费只占其售价的1%~15%,而国内大部分品牌需要交纳全部收益的16%~17%。针对这一现象,韩国国家产业研究院提出,应积极扩大流通范围,要以中端服装企业为中心,建立不同的营销模式。例如:多开设品牌专卖店、代理店,以及街头店铺。同时也可以借鉴ZARA、H&M、UNIQLO等品牌在韩国市场成功的营销经验,即尝试设立各品牌的专营店铺。

    看好中国市场成长潜力

    海外市场方面,2011年,韩国各大服装进出口企业纷纷制定了针对海外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进一步表明了其全面开拓中国市场的决心,韩国政府也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改变出口低增长的现状。韩国投资证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罗恩彩谈道:“中国服装市场规模巨大,是韩国的五倍之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纺织服饰企业的必争之地。目前看来,行业目前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只要把握好时机,无论是谁都可以让这块充满无限潜力的市场拥有更高的成长价值。”

    韩国大宇证券市场分析中心也发布报告称,中国市场的流通构成与韩国极为相似,首先,两国主要销售渠道都是以中高档及名品为销售重点的高档卖场,这类产品占整体市场的40%。其次,同韩国一样,女装是中国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E-Land(衣恋)品牌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品牌之一,2009年仅服装部门的销量就达到1兆韩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另外其他一些韩国品牌,如BasicHouse等,看重中国中产阶层的购买能力,制定相对应的价格策略,近年来也取得不俗的成绩,被业界誉为“第二个E-Land”。

    此外,作为韩国国内服装重要的流通集散地的东大门商圈,近几年来更是成为国外特别是中国个体商户购买批发韩国服饰的重要地点。为了争取中国客户,东大门服装企业联合会特别推出了“中韩顺风车”服务,即中国商户从仁川机场降落的一刻开始,就有专门的巴士汽车在出口等候,全程接送直到选货流程结束,并在商业区设有多个货币兑换点。而东大门的韩国商家大部分也都雇有自己的中文翻译,并在明显处张贴当天的汇率,以方便同中国客商交流议价。中韩双方相似的市场形态、两国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纺织业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