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物市场到繁华商圈 北行社区清末就小有名气 北行社区地处北行商业区中心地带,因而得名。北行这个名字,从居委会时代一直延续到1999年成立社区。2007年社区合并,又保留了北行社区的名称。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北行已是小有名气的商品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前发展为沈阳的著名商业街。之后,规模继续扩大,经营品种也逐步繁多,当时被称为“诚信菜市场”。“文革”期间,市场被关闭。1979年1月,北行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交易的农贸市场,第一批个体工商业户在北行农贸市场诞生。 四根旗杆重孝感恩 商业气息浓厚的北行,历史上还有着一段重孝感恩的传说…… 传说中提到,北行附近原来有四根旗杆,每根四五丈高,由大青石凿成。原来,康熙初年,盛京城里的一位李老爹与儿子相依为命,父亲含辛茹苦供孩子念书,自己只以野菜为食。后来,李老爹过世了,这孩子在邻居的周济下进京考试,被封为翰林,人称李翰林。很多年后,康熙因为李翰林的功绩要表彰他,于是他对皇帝讲了自己的身世并请求皇帝表彰他的父亲,于是,康熙准他回家乡为父亲立四根旗杆。 旧物市场自发形成 关于北行的由来,要从一个平房区的旧物市场说起。“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这条街道原本就有一个破烂儿市场,做旧货交易。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是自发形成的。”年过六旬的北行老住户杨秀波阿姨回忆说。 “说是旧物市场,其实就是在路边铺块布摆的地摊。当时的市场主要以买卖旧物为主,还有说评书的、演杂耍的、卖鱼卖鸟的,在那时候属于热闹的繁华地区。”杨秀波说。因当时沈阳已有东行和西行,这个市场位于沈阳北部,就被称为“北行”了。 农贸市场日渐兴旺 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旧物市场渐渐被前来贩卖余粮的农民所填满。“周边的农民把家里余富的粮食、蔬菜、鸡蛋还有河沟里现抓的活鱼都拿到这里来卖,挣些外快购买其他生活用品……”虽然当时的物质并不丰富,但也足够将这里营造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农贸市场。 “我小时候,家里人开工资都要交给爷爷统一管理。每个月爷爷都会从工资中拿出一些钱,到圈儿楼去买好吃的犒劳大伙。”在王少良儿时的记忆里,北行的“圈儿楼”就是她的“美食天堂”。(家住皇姑区的人,都习惯将圈形建筑风格的北行皇姑副食简称为“圈儿楼”)“赶上周末天气好,我们全家总动员,穿上盛装到北行逛街,就像过节一样。吃筋饼喝豆腐脑,那热腾腾的香气现在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繁华商圈应有尽有 74岁的刘宝媛在北行经商已近30年。“我原是沈阳一家军工厂的工人,1987年提前退休,在北行干起了个体户。当时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做小买卖是不正经的行当。每天早上五点就得爬起来,蹬自行车去沈阳站上货,付出的辛苦不去说了,遇见熟人都不好意思,一年四季戴口罩。” “最初市场的大棚就像农村的蔬菜大棚,夏天热得人受不了;到了冬天,棉帽子、大头鞋全捂上,脸还冻得破了皮……”刘宝媛感慨地说,“现在和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原来没有库房,现在一家至少两个库房;以前上货骑自行车,现在用车皮向外地发货;以前主要面对老百姓零售,现在宾馆酒店都上我们这里采购;以前龙虾、海参都没见过,现在想要什么都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