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先行 针织业方能决胜终端
2006年10月12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福建凤竹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在全国针织行业生产企业中尚属首家。
“凤竹纺织”是中国针织行业竞争力前10强企业,就目前针织行业科技贡献率而言,“凤竹纺织”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楷模。上市近3年的“凤竹纺织”主营业务为织造、染整、染纱及污水处理等,主要产品为针织面料和筒子色纱。长期以来,“凤竹纺织”高度重视产品开发以及自我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借助国外科技力量和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力量,实现产、学、研联合,完成了多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公司的研发投入已达到销售收入的7%,凤竹牌针织成品面料的技术含量、功能性、品质、档次都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像“凤竹纺织”这样重视科技研发的企业在目前我国的针织行业中,尚属凤毛麟角。谈到“科技贡献率”,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作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表述:“科技贡献率主要是指软性资本投入的增加,即人力因素的范畴而非设备因素范畴。现在我们的企业总在说:我的科技投入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多少,我个人以为这个提法有局限性,会造成一个企业先期就把科技投入框定死了,使其成为了一个有限含量。难道一个企业在成立初期、没有多少销售额的时候就不应有科技投入了吗?但的确,目前我国就是这样一个状况,因此也就造成了我国针织产品低水平、以增量为主的发展状况。当然,这与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完全不是这样。国外的许多品牌,由于他们融资环境的宽松,产品生产伊始就有大量的科技投入,企业能够拿到投资,联合科研院所共同开发产品,使他们的产品起点很高。换言之,就是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决定了最终的胜负。”
从海关统计的2006年我国针织服装出口情况,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一些变化:2006年我国针织服装及附件累计出口449.0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44%;针织服装累计出口数量为181.51亿件,同比增长了24.85%。这表明,针织服装出口金额增长幅度高于数量增幅20.59个百分点,出口单价达到2.18美元,比上年的1.82美元提高了19.8%。2006年成为近10年来针织服装平均出口单价增幅最高的一年。由于针织服装小商品较多,平均单价能有近20%的提高,实属不易。
有关人士表示,行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提高科技贡献率,它能够解决三大问题:第一,可解决产品的系列化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发中为某一个产品报个什么项目、获个什么奖而忙得不亦乐乎,但真正到市场上,消费者需要的是系列化的产品而不是单一化的产品。想做到产品的系列化,一定要关注上游新元素的出现,具体说就是新型纤维、新型纱线的运用,这些都蕴含高度科技成分。第二,可解决产品的成品化问题。企业生产出的产品都要经历一个商业化的过渡,工厂里的成品实际上是准商品,而这样的成品一定要包含两个要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成熟度。第三,可解决产品的市场化问题。再好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来完成它的商品化过程,而从成品化到市场化恰恰就是一个品牌运作的过程,品牌是终端运作的结果。
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对企业发展壮大的作用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据了解,我国针织服装龙头企业青岛即发集团,每年产值的38%以上来源于技术创新,出口产品的新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2000年集团自主研发的甲壳质纤维及针织品项目,获得2000年以来国内纺织纤维界仅有的两项发明专利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青岛市重大科技项目。2003年,他们自主研发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膜及防风透湿功能型面料,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应用领域涉及高档服装及户外运动用品、特种行业用服装、产业用纺织品。该项目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支持项目。在功能性纺织面料研发及加工技术方面,青岛即发集团还先后开发了吸汗速干、吸湿发热、抗菌防臭、远红外、生物酶整理、防花粉过敏、负离子、抗紫外线、芦荟甲壳素抗菌保湿、储光发热等面料和加工技术,使即发产品真正成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针织服装。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提高科技贡献率来推动,我们希望出现更多像福建“凤竹”、青岛“即发”这样的优秀企业,使我国针织行业有一个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