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在冬天“进补”为春天做“虎”

向外寻找新市场新客户;向内注重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已成为四川企业家共识——  

  主动出击 力促内需

  14日,在成都武侯鞋都的依白兰鞋业公司门口,白纸红字赫然写着“招聘启事”几个大字,同时10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公司董事长吴德庆称,由于沿海订单转移,公司急需扩大产能,在温江海峡工业园的新厂本月底就要投入使用,需要提前培训技术工人。

  记者在调查中发展,金融危机来临,四川企业在遭遇冲击的同时,注重利用机遇,蓄积力量,提升转型。

  订单来了,咋接?

  鞋业是成都市外向度最高的行业,数据表明,该市1700多家外销鞋企受国际市场疲软、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订单大幅减少。

  然而,吴德庆的厂内却有另一番景象:“我们的订单已经超过了生产能力的20%,必须扩大产能。”

  此番金融危机,广东、浙江等企业首当其冲,与4年前东鞋西移的鞋厂搬家不同,这次“移”到四川的是大批订单。

  “订单不是好接的”,吴德庆解释,在东莞、深圳等地的制鞋都是流水线生产,而目前成都能够实现这种生产的企业仅10家左右。这些流水线订单,手工企业根本没能力消化,所以需要大批技术工人。

  “金融危机之下,正是成都鞋企升级换代的良好机遇。”武侯鞋都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已经成功开拓欧洲3个国家的市场,现在已经形成以美国市场为主、欧洲市场为辅的多元化市场路线。”金融危机让吴德庆更加清楚,风险可以因为市场的多元化而化解。

  对于国内市场的开发,众多企业已经加快步伐。“中国市场5年之内才能达到欧美市场消费的总和,这就给创品牌预留了时间。”

  “今明两年,我们将在北京、天津、上海等重点城市实现核心突破。”已经在成都众多商场有售的卡美多,从2002年就着力于国内市场的开拓。

  从只做国际市场到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自有品牌,正成为一些企业抗拒风险的首要之策。当众多茶叶生产者面临成本不断上升和产品销售压力的时候,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则显得相对轻松。“与做散茶不同,有一个自己的品牌让我们销售压力小了很多。”公司负责人唐先洪认为,越是这个时候,消费者就更容易选择品牌产品。

  成本升了,咋降?

  “危机情况下,有效的管理更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一位企业家的话代表了广大企业家的心声。

  利用外部资源保订单,寻找新市场、新客户,向内则注重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这已经是四川企业家的共识。

  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光友表示,公司全体员工大动员,从生产环节的安排到原材料配方的改进,从水龙头没有关紧到生产流程合并,公司从管理实践和操作细节中降低成本。“部分生产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3左右”,邹光友解释,如果不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这种全面、高效率的结果难以产生。

  成都卡美多鞋业有限公司2007年就成功引入厦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辅导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设置考核和绩效评分方式。“这种管理是无形的,可是在外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员工的积极性、管理环节的科学性等都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