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全球经济变冷 商业地产能否独善其身
——访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汪亮
央行的降息,全球化的救市行为无疑都在默认全球经济变冷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一向被视为朝阳产业的商业地产,如今似乎也进入了冰封状态。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约访了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先生,请他与我们一起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商业地产处境与发展态势。
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处于调整期还是危机即将到来这个问题,汪亮持危机即将到来的观点。他告诉我们,在去年的第四季度他已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汪亮认为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中国的经济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去看待,我们会得到过去一段时间国内经济过热的印象,但是如果放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看,就可能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很显然,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经济势必很难独善其身。在汪亮看来,不论是投资、贸易,还是汇率、利率等机制都会成为国际经济形势的传导因素。比如我国对外贸易就会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萧条导致的外需萎缩、以及对别国市场的冲击等原因而放缓脚步;而拉动内需实际上又受到眼下国内的消费观念和财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比如我们对所谓奢侈品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尽管十多年来经济持续发展,民众收入大幅提高,消费能级快速提升,但也因为观念陈旧和报复性的财税政策,导致几万亿的现实需求外流,中央政府拉动内需的政策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拉动内需,关键在中产阶级
在谈到上海为什么成为不了亚太地区的购物消费中心这个话题时,汪亮提到最关键的因素是在中国特定的政策背景下,往往容易忽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现实消费需求,更别说是吸引外国人来华消费了。中国的农村还相对贫困,期待农民大幅消费不能作为近期目标,而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他提出"中国的内需发展主要要依靠中产阶级以上的庞大群体,而实际上这部分有效需求却被我们忽视了。那么几万亿的消费到哪里去了呢?差不多由于政策的原因被输出到国外去了。只要查一下旅游年鉴,可以清楚地获悉每次长假有多少家庭到香港、欧洲去消费的,所以政府在制定内需政策时,首先应把眼光盯在中产阶级身上。"目前国家试图通过消费的转移支付政策,由于消费的输出,实际效果也不得而知。
汪亮举了个例子,如五六百块的意大利皮鞋,在奥特莱斯卖两千多块,这其中的差额并不是商家的利润,事实上大部分被作为了税收。进口消费品的税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关税、消费税加营业税,消费者要承担三项税收,商品价格比产地国都要高,如此政策很难想象,上海能够像香港一样成为国际的购物消费中心,更不要说带动国内外的商旅结合型消费了。有人建议,在当前的形势下,拉动内需也应采取"组合拳",至少可以作为眼下的短期政策,例如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大城市作为国际消费中心的试点城市,外国人在这四大城市购买东西全部免税,包括进口税和关税。对于国内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可以以四大城市购物旅游节为节点,国人在这期间消费免除进口品牌商品的关税和消费税为吸引点。这样不仅可以把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留在了国内,同时也吸引了境外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