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外向型经济发达 技术品牌支撑皮革业
作为中国“皮革之都”、“经编名城”、“纺织基地”,浙江海宁市外向型经济发达。其经济对外依存度达65%以上,今年受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影响,破产企业还不到10家,而且都是员工不到百人的小企业。而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30%-40%的皮革业产值反而增长了4-5个百分点。
在东南沿海地区不断传出企业破产消息的今年,海宁企业为何能保持较快增长?海宁市委书记俞志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主要得益于海宁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技术创新、品牌拓展支撑皮革业
皮革、经编、家纺三大特色产业支撑起这个长三角南翼的全国百强县(市)。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有33万名游客到海宁观潮买皮货,实现收入3.05亿元。
皮革业是海宁的传统产业,一年一度的皮革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皮革工业实现产值130.81亿元,皮革经济总量、皮革服装产量、皮革交易量、皮革服装及相关制品出口量四个指标均列全国同行第一,这与海宁注重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2003年以来,全市皮革行业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达到42.53亿元。皮革企业还不断从法国、巴西等国家高薪聘请皮革专家。海宁皮革产品成为进入美国市场的免检产品,牛皮革沙发摆进了白宫。同时,海宁“白领氏”、“三星”等皮革企业还与意大利“普罗帝”、法国“耶纳诺”等知名品牌合作生产和开发市场。
不仅如此,10月15日海宁副市长将带队企业走出国门,到哥本哈根参加中国—丹麦商贸合作发展论坛,并通过一系列展演活动加强与欧洲皮革、皮草强国的交流合作。
“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提高产品档次等方面,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必须打组合拳。我们不仅要把国际优秀的品牌引进来,更要不断培养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俞志宏对记者说。
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有法告诉记者,2007年皮革城年销售成交额约80多亿元,今后将继续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群,由交易向创新研发转型升级,启动皮革城三期建设,建成后将增至66万平方米,并推动皮革城近期上市。
产业聚集、行业协会扶助企业过难关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沈顺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区有85%以上的企业从事经编及相关产业。今年1月-8月实现工业产值77.08亿元。尽管今年是利润最差的一年,比往年下降了一半多,但大多数企业都能活下去,我们有信心完成全年128亿元的产值目标。”
受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影响,出口企业举步维艰。沈顺年告诉记者:“园区产业集中,形成了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等配置合理的产业链,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设备先进,目前经编设备占全国高档设备的四分之一,可以生产1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灯箱广告、交通等领域。行业协会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沟通,避免了同业的恶性竞争。”
打造“世界经编之都”是园区今后长期坚持的一个目标。沈顺年表示,尽管我们目前与日本的经编技术还相差很远,品牌建设、自主创新路很艰难,但今后将继续提升特色产业层次,开展高新纤维基地建设,加强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通过好的激励机制引进人才,走发展经编特色产业的专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