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业利润面临产能膨胀蚕食压力

    成本的上涨固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超千万千升的过剩产能,才是真正蚕食国内啤酒企业利润的“元凶”。

  急剧扩张的产能使啤酒吨酒利润下滑趋势正在全国蔓延。今年1至 5月,全国吨酒利润下滑幅度达到4.2% 。其中,四川下滑33.1%,江苏下滑37.6%,北京的下滑速度更惊人地达到100.6%。作为华南本土啤酒龙 头,金威啤酒在全国的扩张已将其拖入亏损泥潭。

  利润暴跌“全国啤酒看华南,华南啤酒看广东”,这一说法是业内公认的。广东啤酒市场是全国销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人人羡慕的“ 黄金市场”。但今年一季度,广东啤酒行业的利润只有3000多万元,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啤酒分会会长郭营新表示,这将意味着广东吨酒利润可能已经处在全国平均线以下。

  广东吨酒利润底于全国平均线以下并不是第一次。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啤酒行业吨酒利润为100余元,平均每瓶啤酒利润仅为6—7分钱,而广东的吨酒利润为99元。这一数字曾令业界吃惊不小。因为在2005年,广东啤酒业吨酒利润达226元,2005年之前甚至超过300元,2006年也有 180元。

  吨酒利润下降的趋势也在国内其他省份得以蔓延。今年1至5月,全国吨酒利润下滑幅度达到4.2%。其中,四川下滑33.1%,江苏下滑37.6 %,北京市场的下滑速度更惊人地达到100.6%。浙江也不否认吨酒利润 处于下滑趋势。据浙江啤酒工业协会统计,去年1至5月,浙江赢利啤酒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仅增长2.1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加74.69%。 2006年上半年,浙江吨酒税利为413.51元,同比下降7.08%。啤酒是高税负行业,除去税负,剩下的利润将大打折扣。

  陕西市场的“利润也开始下滑”。据当地啤酒企业透露,目前陕西地区啤酒产量和吨酒售价较为平稳,今年的吨酒售价较之去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啤酒企业平均生产成本较去年同比增长4.5%,导致陕西省内啤酒企业毛利率从去年的23.2%下滑至21.7%。

  产能堆砌

  国内啤酒业利润大幅缩水,不排除成本上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国内啤酒业产能的急剧扩张。

  在广东,2005年以前主要有珠江、金威和青啤,此后产能扩张不断,华润、燕京、金星等啤酒巨头纷纷在粤建厂,目前集聚的产能已达500 万吨,而广东啤酒的市场容量却只有350万吨。据悉,东莞有近百万吨产能,多余部分占到市场需求近一半。而在江浙地区,雪花、青啤、重啤、金星等多家企业的进入,也令该地区竞争急剧升温。

  “进行扩产的都是上市公司,它们正在借力资本市场进行新一轮的扩张。”中国啤酒行业协会肖德润向记者表示。

  截至目前,国内一线啤酒企业均已明确表示大扩产能,2008年啤酒行业新一轮激战已在所难免。去年11 月,青岛啤酒公告称,拟发行15亿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主要投资建设和扩张产能。燕京啤酒也于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融资方案,拟定向增发8000万—8600万股,融资用于新建和收购国内其他啤酒企业。华润集团也表示,今年将有4 0亿港元投入啤酒业务上,位于南京、兰州及北京的新厂亦会相继投产,可带来70万— 80万千升的新产能,同时,不排除未来会有新的收购项目。据悉,去年公司收购了10家啤酒厂,总产能提升25%。

  与此同时,国际大麦涨价也未能改变啤酒巨头跑马圈地的势头。“ 这次大麦涨价,一吨原料上升约100元,对目前吨酒平均利润只有百余元的国内啤酒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压力非常明显。但对于行业巨头,并未改变其‘先占市场,后有利润’的扩张原则。”业内人士坦言。

  下一个金威或将出现

  然而,不断扩充的产能已带来了致命后果。

  金威啤酒作为华南本土啤酒龙头,曾经以最高吨酒利润傲视群雄。然而,2007年,在高压力下被迫实施的全国扩张将金威拖入亏损泥潭。金威啤酒2007年年报告披露:亏损2300万元,业绩同比下降121%。金威啤酒主席叶旭全在业绩报告中承认,由于啤酒行业原辅及包装材料成本上升,金威啤酒的吨酒成本从2006年的1300港元增加148港元,增幅11. 4%。根据金威最新公布的毛利率水平,其已从41%下降到32%。

  据了解,近几年啤酒行业掀起一股产能扩建热潮。一些啤酒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迫于市场压力和生存压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这些新上项目多数产品雷同,行业产能过剩愈发明显,这不但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也给企业自身带来经营和管理上的压力,使企业疲于进行市场拓展,而无暇顾及技术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啤酒业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啤酒价格完全扭曲。目前我国啤酒总产能超过5000万千升,而今年中国啤酒市场总销量最多也只能达到4000万千升。如果不能有效抑制产能,第二个金威就会再现,而啤酒业巨大的产能“泡沫”也将再度下拉行业整体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