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楼市调整远未结束 理性尚未回归!

中国经济的困难仍然是“难上加难”。

 

上周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赴美参加“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结束之际,国家发改委在6月19日大幅上调油价、电价,公告称,将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980元和5520元调整为6980元和6520元;上浮8%后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8元和0.92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每吨5950元调整为7450元。电价平均每度提高2.5分钱。这一系列动作,发改委称是:“近一个时期,国际市场油价大幅度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切实做好成品油供应工作,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决定适当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这被被外界解读为:中央政府正在重新回到将国内低廉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水平接轨的道路上来。

 

虽然,这次不得已而为之的“调价”行为普遍赢得了世界赞誉,但批评仍然不断。外界的指责方向就是:中国政府的油价补贴是在鼓励过度使用能源;价格管制和补贴让市场供需无法正常调节,“中国补贴油价是补贴全世界”的观点大行其道;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石油补贴政策刺激,使投资资本大肆进入炒高油价。

 

说到此,调价真的如以上说的那么轻松?涨价的话音刚落,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又紧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成品油和电力价格调整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连锁反应,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事实上,在石油供应商、电厂等直接、间接受益者叫好外,中国经济又步入到了下一轮悲观之中。

 

首先是通胀的预期已然走高,能源传导型、输入型通胀已来临。油价、电价上涨直接带动CPI增长,并触发恶性通胀发生,这无疑就是对已经令高层头痛的通胀上“火上浇油”。对此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分析陶冬分析:“油价、电价调整,乃意料之中的事,不过幅度大过预期。油价调整对CPI影响远大过电价,不过最终影响取决于公共交通是否涨价。如政府会以财政补贴来稳定公交。如果如此,估计CPI多涨0.45% (加上连带涨价0.8%);没有财政补贴,假定公交涨5%,估计CPI多涨0.73%(加上连带涨价1.4%),并可能触发工资、物价攀比上升。油价调整对今年GDP影响估计不超过0.3%。关键问题是,此轮涨价加上工资上涨会否触发双位数通胀,逼出更强硬的(朱鎔基式)调控。2009年的宏观环境在恶化。”

 

事实上,油价上调以后,中央和地方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可能产生的影响。6月22日财政部、发展革委、交通运输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在出租车运价暂不调整的期间,中央与地方财政对城市出租车经营者给予全额补贴,并要求将补贴资金以最快进度兑付到出租车经营者手中。 政府对油价、电价的补贴也势必会加大财政压力,而自动会减少其社会开支。据统计,中国是油价最低的国家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61%,日本的41%,英国的28%。摩根大通之前估计,中国油价补贴金额今年可能达1800亿,但不会超过GDP的1%。而现在,这个补贴数字还会增加。也难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上周表示,中国近期决定调高国内成品油价格,这可能需要出台更加强硬的政策措施以抑制通膨。“能源价格上涨给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带来一定压力,因此我们可能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以对抗通胀。”尽管上月CPI减缓至7.7%,周小川还是提高了警惕:“现在还很难说通胀是否会放缓,我们会密切监控通胀走势。”

 

其次,治理通胀的手段将有多强硬?我们知道当前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已达到17.5%的历史高位,空间正在缩小,且大量中小企业因信贷紧缩已面临着“倒闭”危险。目前铺在中国经济面前的难题就是:要“发展”还是要“滞胀”?毫无疑问,肯定是“发展”。但如何在“发展”中控制好“通胀”确实是个难题,解决不好经济很容易停滞不前!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未来主要任务仍然是对“通胀”,货币政策仍然要从紧,而不是近期许多经济学所预测的:“到了该调整的时侯了”,至少在奥运前不会变动。但可能会加入适度的“价格管制”。以石油为例,如若放弃补偿,由于需求减少,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经济必然放缓;如果维持现状,则是要支出外汇大量进口石油,再用财政刺激需求,以渐进方式提高油价调节市场,后者显然是比较可取的。

 

但在石油每桶达到135美元,甚至要冲向200美元每桶时,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如何,中国将何去何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强大的石油需求(还有大额补贴),以及国际期货炒家们正在让石油市场加速形成泡沫。更重要的是,高涨的石油让其主要结算单位美元备受压力,大量回流美元让美国流动性日益剧增,通胀也日益加剧,进而让大量贬值的美元再次流向全世界,包括中国。

 

中国仍然在“流动性过剩”的包围圈之中。

 

谈到楼市,近两年的暴涨,在笔者看来,一直是“流动性过剩”在推动,严重透支了未来的价值。至今仍有不少国际热钱垂涎三尺,伺机进入中国二、三线城市。这一方面是来自于负利率政策和高储蓄率刺激;另一方面是外汇储备的大幅升高;第三是2007年9月之前宽松的房货政策;四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让国际炒家有机可乘。可以说,“热钱”所到之处,资产必会暴涨,楼市如此,股市也如此。幸而,政府自2007开始加大调控,实施从紧货政策,以压抑“非理性”的需求。

 

有着中国的楼市风向标之称的深圳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改变。据深圳市国土与房产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分别为26.53万平方米、6.44万平方米、18.97万平方米、33.37万平方米和38.4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逐月放大。5月份深圳的一手商品房月均成交金额达到45亿元,已超越去年8月,表明开发商通过降价来催发自用需求的策略的确达到了刺激市场和自救目的。按本市房地产信息系统统计口径,2008 年 1~5 月,全市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 12815.94 元/平方米,同比涨幅7.64%。自 2007 年 10 月份以后,随着市场交易量的大幅减少,住宅价格出现调整。1~5 月住宅价格分别为 15080.25元/平方米、16314.58 元/平方米、13618.42 元/平方米、 11962.08 元/平方米、11014.14 元/平方米,房价连续出现下降,5 月环比降幅为 7.92%,降幅较前两个月有所减小。目前,深圳房价经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后,基本回落到去年初3 的水平。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调查统计,2008 年 1 月、2 月、3 月、4 月同比涨幅为12.9%、 11.7%、 5.7%、 2.6%, 环比分别下降 1.2%、 0.3%、 4.9%、2.2%。

 

就全国而言,商品房价格涨幅在上月出现今年最大回落。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2%,涨幅比4月低0.9个百分点。这是继2月份后,房价涨幅第四个月出现下降。从整体上看,全国5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仍保持高位运行。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10.2%,涨幅比4月低0.6个百分点。二手住房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8.8%,涨幅比4月低1.5个百分点。

 

当然,这些并不能说明深圳,包括全国的调整已经结束,而是要继续挤压“泡沫”。政府做的不应是“救市”,而是要严厉推行宏观新政,如最近银监会正在进行的打“三假”。如果说,近期上调“油价”是在抑制石油市场的“非理性”和挤压“泡沫”,那么,中国股市也由去年5月30日的6000多点到开始挤压“泡沫”,直至近日A股暴跌,出现十连阴击穿2800点,股民、基民九成亏损,财富灰飞烟灭。惨痛不堪回首,只因调整仍不够及时。

 

毫无疑问,深圳楼市正经历着刚刚开始的阵痛,有降价,有维权、有断供,也有兼并等,这些也是楼市调整时应该经历的。难得的是,有识之士指出当下深圳的新房供应的土地乃是两年之前,甚至更早这前取得,依当下房价水平已不低,应尽快卖出,而非囤积居奇,以待后市。因为,以笔者之见,前两年因“流动性过剩”而产生的“地产泡沫”终会破灭,回归理性。

 

从房地产上市公司看,前两年从股市“圈钱”后疯狂的“圈地”,争抢“地王”,而如今却是股民被深深套牢,高房价也正失去支撑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之间的“泡沫”收益已被人强硬地拿走······

 

历史的“泡沫”正被挤压,新的“泡沫”试图形成,因为至少有近四万亿“流动性”资金在通货膨胀的刺激下,在投资回报的诱惑下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进入楼市。

 

楼市长期预期是好的,但央行的警惕也应该是无时不刻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