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人才成为产业梯度转移最大短板
特邀嘉宾
重庆市璧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朱朝阳
中共晋江市市委宣传部部长 张永宁
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营销经理 叶晓东
重庆帅美鞋业有限公司外贸经理 刘洋
主持人 伍年
对于众多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小型服企而言,现在就做出将原有产业转移至内陆地区的决定实在有些困难,因为转移本身的风险及对承接地的不熟悉都能成为毁灭企业的“杀手锏”。
然而,不断向企业承受极限攀升的生产成本却也是难以忽视的眼前忧虑,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及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的考虑,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将是他们未来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由此,该如何进行产业转移?如何解决影响产业转移的问题也成为眼下行业从业人员考虑最多的事情之一。下面,特邀请相关人士共同探讨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以期能为行业提供一种思路。
主持人:目前,内陆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有哪些优势?
朱朝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劳动力的优势。像璧山,我们当地的劳动力供应充足,一般不会出现像沿海地区的“劳工荒”,并且我们这最低劳动工资标准是568元,远低于沿海地区。
第二是政策上的优势。在税收方面,由于我们属于西部,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所得税只有15%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3%,并且我们还会根据自身情况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像2007年,璧山当地鞋产业的总营业额达到40亿元,而我们所收税款还不到2000万元,这是非常低的。而在日常的行政措施上,如产品的进出口,璧山县政府直接跟海关挂钩,将进出口程序缩减到最低。
第三是土地及房屋建设成本上的优势。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价格非常高,达到几十万元一亩的水平,而璧山当地的土地价格只在十万元一亩左右。而在房屋的建筑成本上,我们也是非常低的,由于东部沿海处于台风多发地区,因此他们的建筑成本要求要高一些,算起来在建筑成本上,每平方米要比我们多出几百元。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一般都要收取每平方米120元的基础建设配套费,而这块我们是鼓励不收的。因此,综合起来,在厂房的整体建设成本上,璧山比东部沿海地区每平方米至少要低四五百元。
主持人:影响企业将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障碍又有哪些?
叶晓东:我觉得有三大块。第一,是内陆地区原材料配套的不完善,原材料采集繁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我们做鞋的,很多内陆地区的原材料都是从浙江等沿海地区运过来,这无疑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第二,虽然内陆地区劳动力很便宜,并且充足,但中高层科技、研发人才的缺乏和难以引进一直都是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短板,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型企业,这一点更加突出。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所生产的空调鞋就很不适合在内陆做,因为缺乏相关科技研发人才,这个项目是很难进行转移的。
第三,就是地方政府层面的问题了,一般来说,内陆地方的政府跟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在开放的理念上,对企业支持的程度上,以及行政效率上都有很大差距,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内陆地方政府招商时承诺的很多东西到后面都往往实现不了。
朱朝阳:目前,东部沿海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时也是模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这是目前传统产业转移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产业转移将是一个十年内逐步完成的过程。
刘洋: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是眼下内陆地区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严重依赖物流的外向型企业而言,能多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关系到这类企业的转移与否。如从北京发一车货经天津出口需要1000元,而从重庆发一车货选择最便宜及最近的路线到上海则需要3000元,这多出来的支出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得起的。
主持人:目前,对于沿海服装产业向内陆转移,部分行业从业人员认为,东南沿海地区政府会因担心相关产业突然集体转移造成当地财政及就业方面压力从而进行干预,进而影响产业的转移,这种情况会出现吗?
张永宁:这个不会出现,像我们晋江当地的企业,转移出去的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都还是留在了晋江,这对我们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朱朝阳:由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发展产业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不会出现沿海地区政府干预的情况,实际上,沿海地区政府是鼓励转移的,像东莞就要迁出部分企业。
主持人:内陆地区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力?
朱朝阳: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发展当地相关产业的人才问题,璧山未来会加大培训力度,建培训中心以培育出一批高技术水准的产业人才,同时,还要规划建设鞋类研发中心,以提高璧山鞋产业的研发设计水准,吸引及培养一批相关高级人才。我们认为只有解决了人才的问题,璧山鞋产业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提升。
另外,在产业配套上,我们也会为落地企业提供最好的环境,如水、电、气的配套都由政府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