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便利店进入“降温期”
在2002—2003年之间,杭州城区的便利店,如“喜士多”、“千家伴”等越来越多,便利店竞争开始加剧,竞争氛围逐渐升温。
目前,杭州的便利店按发源地可分为三大类:一、来自上海,如:“可的”和“联华快客”等;二、来自台湾,如:“喜士多”和“每日”等;还有就是以“千家伴”为代表的本地便利店。他们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占领市场。截止到2005年5月,“可的”在杭州共开出100家,“联华快客”开出86家,“喜士多”开出45家,“每日”开出38家。
经历了急速圈地之后,便利店的温度逐渐开始冷却。在今年4月份,上海的“良友金伴”在杭州的9家门店全线撤出杭州;可的、喜士多、每日等各个连锁便利品牌也在悄悄收缩战线。上半年,可的大概关闭了十二三家门店,新开三四家门店;喜士多门店数减至33家左右;每日减至21家,而且不少门店面积都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快客将重心转移到加盟上,重新调整直营门店网点数量。
便利店作为大型超市的补充,其前景应该是相当乐观的。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来看,每3000个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从数量上看,杭州的便利店远远没有饱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便利店的温度在冷却呢?
便利店是一个靠规模与选址取胜的市场,规模化可以减少相对的管理成本;选址能降低开店成本与经营成本,这两点已成为关乎便利店企业生存的两个变量。
从选址上看,由于看好便利店在杭州的市场前景,各家便利店竞相在杭州的各个主要的黄金地段布点开店,密集的布点加上无差异化的经营使得过度竞争的出现。第一批入驻杭城的便利店租期普遍即将到期,但是市场上的租金每年都以5%-10%的速度在递增,湖滨和武林商圈等一类地段的租金涨幅更是惊人。租金的大幅度增长也给便利店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便利店的各种商品价格基本不会变,租金的上调不可能转嫁到个体的商品上让消费者买单,只能是把便利店自己的利润空间压缩了。
从经营上看,便利店和连锁小超市基本相同。同样是销售日常生活用品,所谓的便利服务只是增加了煮玉米、茶叶蛋等即食小点心,代售电话磁卡、报纸等等,消费者无法完全得到便利。商品结构也和超市同质化严重,价格一般比超市高出两成左右,这使得许多消费者宁可多走几分钟路去大超市,也不愿意多花几毛钱买便利店里的东西。
世界最大的便利公司“7-11”尚未进入杭州,“7-11”一直把“创意增值”作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他们可以根据顾客需求,不断推出各种贴心的服务,在便利店里可以洗衣、发传真,交水费、电费、煤气费、保险费,有的地方甚至还可换手机SIM卡,可以根据地方的风俗和习惯,制作出有本土特色的点心。做到了便利店的多元化服务,也真正做到了便利。
倘若“7-11”进驻杭州,将会以更加贴近消费者生活的服务对杭州的便利店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目前杭城部分便利连锁店也在积极拓展便利服务,在快速扩张中亏损不可避免,在提高顾客进店率的同时,也许很多便利店都还有待价而沽的心思。毕竟如“7-11”这样的便利店进驻时很有可能采取收购现有便利店网点的做法,或许到时便利店卖的不再是便利店内的商品,而是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