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调整启幕 两头受压

4月1日,记者在广东东莞市厚街车站旁的招工信息栏前,发现铺天盖地的招工信息,而寻工者则寥寥无几。

  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月20日,广东企业节后新用工需求仅满足51.6%,尚有46.4万个职位空缺。在外省入粤务工的458万人中,90%属节前返乡老民工,新务工者仅45万人。

  尽管元宵节后返工潮仍继续向粤回流,但近年来困扰珠三角的“民工荒”问题在今年更趋严重。广州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最新抽样调查显示,目前70%的港资企业出现用工缺口,尤以纺织、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甚。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陈镇仁上月中旬称,因各类成本上升,未来数个月,会有14000家内地港资企业因不堪重负而倒闭。

  “这只是开始。”东莞市委党校经济教研组组长李秋阳表示,接下来一两年人民币会继续升值、《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压力会更大,地方政府要求产业升级的心情也会更为迫切——这意味着刚刚起步的珠三角产业调整很可能在巨大的摩擦力下接受重重挑战。

  调整大幕开启

  东莞出口额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四位,外援型经济总量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升级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2007年底以来,以鞋业、服装纺织业、玩具业、家具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据东莞市政府公布的数字,2007年该市共909家企业到工商注销营业热照,另有88家企业搬迁,共涉及投资额10亿美元左右。

  据介绍,东莞市共有外资企业1.5万家,其中港资企业9000家左右,台资企业6000家左右。另有民营企业5000家左右。

  “这仅是工商登记的企业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鞋业企业主告诉《财经》记者,“以厚街的鞋厂为例,在工商登记的可能只有三四百家,但实际上有两三千家。”他认为,目前无法准确统计出有多少企业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倒掉或迁出。

  厚街镇外经贸办主任陈锦胜亦表示,很多鞋业企业已经是负利润运行,“大家都希望撑得更久。”
 
  东莞茶山镇天美制衣公司负责人叶耀林向《财经》记者证实了上述看法:“市场在洗牌,看谁能熬到最后,谁就是赢家。”叶耀林的公司自2007年以来大幅提升了员工待遇,目前普通车工平均月薪为1600元以上,通过加薪以期留住技术工人。

  行政意图与市场力量

  多重因素的聚集造成了这一突变:包括人民币升值、物价及劳动力成本上涨、农民工意识觉醒、国家出口退税及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遭遇反倾销等。

  在上一轮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周期中,依靠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不仅缩短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将中国经济引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新一轮全球周期性经济衰退的当下,以东莞为代表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也暴露出诸多弊端。

  不过,每一次危机也正是产业及发展模式调整的好时机。早在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广东曾进行了一轮产业升级调整,但十年后的今天,新的阶段对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