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网络直销”的是非曲直

各种模式,需要的不是对立的口水战,而是相互的容忍和学习。

  1月17日,PPG发布2007年业绩说明。

  数据显示,PPG2007年销售与2006年同期比增长十倍以上,第四季度更是多次单日销售量达到3万件。

  而此前,有关PPG与供应商之间的一些债务纠纷见诸报端,更有报道暗示其销售与资金已遭遇瓶颈。

  一下子,PPG又陷入舆论的风波。

  “你可以不喜欢PPG,但是你不能否认PPG对传统行业所带来的震撼。” PPG首席营销官赵奕松说,PPG改变了一个传统行业的游戏规则,没有厂房和流水线,只有几个仓库,没有一家实体店,除了自主设计和自有品牌以及电话呼叫中心、订货网站,产品上下游的全部环节悉数外包。  

  “PPG不是服装企业,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数据中心,甚至可以被理解为‘服务器’公司。”PPG CEO李亮说,它将采购、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用IT系统串联,形成一条快速反应的供应链。

  “我们是服装行业的戴尔。”赵奕松说。

  其实,在PPG之前,不乏失败的先例。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包括全球最大服装邮购公司德国奥图(OTTO)在内的众多探路者,就已经开始试水中国市场。而2000年,奥图退出中国。

  在赵奕松看来,那是一个错误的时机:市场还不成熟,物流配送、银行支付、信用制度都不成熟,并且,他们选的是女装。

  2005年,PPG成立,此时,先行者的失败成为了它的宝贵经验。

  轻公司模式为PPG赢得了先机。

  “PPG的广告打到哪里,我们就会跟到哪里。”作为报喜鸟旗下的男装直销品牌,BONO(宝鸟)显然不是PPG模式的唯一复制者,雅戈尔和报喜鸟七匹狼等三十多家公司相继宣布进入B2C领域。

  “我很欢迎竞争者们进入这个行业。”李亮说,“PPG的品牌影响力已经有了,接下来是要提升品牌形象。”

  “PPG的追随者们并不轻松,他们在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方面不具备优势。”法国五联合时尚品牌规划机构品牌专家拜龙说。

  而经过4个月的模仿,BONO付出换来的成果,并不能让BONO副总经理高峰满意,“广告的费用实在是太高了,简直就是在烧钱。”  

  “报纸上的广告就相当于我的门店。”赵奕松说,PPG广告投放是“千万量级的”。

  “我们不是一个风险资本驱动公司,每个月四五千万的广告投入,对我们是不现实的。”高峰说,“与PPG相比,传统制造企业可能更懂服装,在采购成本和新产品开发上,更具有优势。”

  同时,高峰认为:服装还是个体验消费。直销带给消费者的价格兴奋期已经疲惫,现阶段必须走出成本市场比拼,进入到产品质量阶段。

  于是,BONO不再跟随PPG,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营销方式。

  去年11月份,BONO推出了“1元体验”计划,只要首次注册为BONO会员,并购买一定产品,就可享受1元体验产品。

  随后11月16日,BONO在北京宣布斥资8000万启动为期三年的“BO爱行动”。根据规则,消费者只要推荐朋友成为BONO新用户,或者朋友之间互相推荐购买商品,就能获得相应的虚拟现金,享受购物优惠。

  这种方式让人想到“传销”。

  但高峰解释,这次BONO的营销活动已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而且活动本身跟传销有本质区别,推荐者与被推荐者之间的“上下”关系只有一次。也就是说,被推荐买过BONO产品后,二人之间不再有关系。

  不过,男装直销是否能把口碑传播模式成功移植,还值得商榷。

  因为,口碑传播效果受很多因素左右,并且口碑传播是把双刃剑。

  有统计显示,一个满意的顾客,通常会把自己美的体验告诉3-5个朋友,反之则会向11个朋友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