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超越自我——际华轻工集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际华轻工集团挣脱体制机制僵化、经营理念落后、市场营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专业人才匮乏等束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跻身“中国制造500强企业”第279位,初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对于具有军工背景的际华轻工集团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与全国相当一部分轻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的状况不同,际华轻工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5.2亿元、利润总额3.0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83%和140.07%,均创集团历史最高水平。
解放思想 积极转型
际华轻工集团成立于2006年7月,所属企业都是具有几十年光荣历史的军需企业。这些企业自诞生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给部队提供服务,“姓军为兵”是其显著特色。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普遍存在着不适应市场竞争的情况,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小富即安等旧的思想观念依然在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发展,多家军需企业在上世纪末曾连续亏损。集团公司成立以后,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搞活机制。鉴于东南沿海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现状,际华轻工集团放下国字号的架子,虚心学习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引入更加适应市场要求和市场变化的灵活运营机制,加大市场营销、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企业经营行为和体制机制更贴近市场,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各所属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十一五”发展规划,坚定发展信心,筹谋发展策略,整合发展资源,落实发展行动,形成了踏踏实实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7年,际华轻工集团董事会4名内部董事和5名外部董事全部到位,形成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科学决策,有效执行的治理结构。集团所属企业以前基本都是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工厂,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差异性小,体制机制僵化,市场适应能力较差。从2006年12月18日第一家改制企业———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始,到2007年底,所属38家企业中除尚不具备改制条件的外,其他所属企业均完成了从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型,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依靠科技 调整结构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际华轻工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主营业务的定位,集团公司将内部业务板块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完成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企业从调整订单结构入手,测算每一笔订单的毛利率,扩大赢利产品的生产销售,限制无利产品的生产数量,停止亏损产品的生产,着力解决好军需企业长期存在的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利润低、成本高等问题,提高单位产品赢利能力。重点在产品功能、特性、用料、款式、包装等方面做文章,重点发展无纺滤材、电磁屏蔽帐篷、缎档提花毛巾、OUTLAST空调维棉、棉/澳毛纱线、中高档军警服装、毛皮产品及功能性野战鞋靴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初步形成了一批市场成长性好的高附加值产品群。多年亏损的3509公司淘汰了纯涤纶纱线,主打生产精梳60支、80支、120支纱,彩棉纱,包芯纱以及弹力布、竹节布等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从而彻底走出了困难局面,当年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
加大研发力度。际华轻工集团紧贴中高端目标市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强化自主创新意识,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目前,所属企业中已有32家成立了独立研发机构,20家对原有研发机构进行了充实调整,有5家拥有了省级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多数企业建立了研发长效投入体制,研发投入比例由过去不足0.3%提高到了1%左右。2007年,全集团开发成功和正在研制试验的新产品累计达到2098项,有552项新产品已经投产,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16.5亿元。有43项新产品获得了技术和发明专利,25项获得了授权专利。仅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在2007年就获得专利20项,成功开发出棉/澳毛新产品,填补了棉毛混纺的空白,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
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改造。际华轻工集团积极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下大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精密化水平,实施具有前瞻性、高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技改工程。继2006年投入6亿多元对关键设备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之后,2007年又筹集资金3.9亿元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进行技术装备更新,先后从德国、日本、美国引进了自动裁床、智能吊挂生产线、橡胶双密度注射成型机、特宽幅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通过持续引进和更新改造技术装备,满足了新式军服和中高档产品的工艺要求,提高了产能和质量,扩大了市场份额。际华轻工集团入选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维护和巩固了行业领先优势。
进一步优化军民品比例。一方面紧紧抓住2007年军队换装机遇,从集团到企业普遍加大了与军队武警的协调力度,2007年承接并完成了35亿元的军品任务,军品核心供应商的地位更加稳固。另一方面,所属各企业加大民品和外贸市场开发力度,使长期依赖军品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2007年,集团招聘高学历、高能力人员充实营销队伍;积极参加广交会、拉斯维加斯展会、亚太皮革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向全球消费者展示、推销自己的产品。所属各企业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其中3515制鞋公司建立了7个省级代理点,开设专卖店200多家,当年实现民品收入9390万元;3537制鞋公司大力推进“县县建点,村村卖鞋”的营销网络工程,当年新增民品销售收入1.9亿元。服装企业积极参加招标,共承揽6亿元的订单。鞋类和装具类产品的民品外贸销售也迅速扩大,2007年民品外贸收入累计增加9亿多元。据统计,2007年际华轻工集团总计实现民品和外贸收入52.27亿元,占总收入的61%,基本形成了军品、民品、外贸三足鼎立的格局,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提升品牌 凝聚人心
2007年,际华轻工集团加大了企业品牌的塑造力度,采用“际华+所属企业品牌名称”方式,将几十种产品的上百个品牌统一到“际华”上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初步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总后组织的2007年度全军质量统检中,17个品种受检,集团企业有13个品种荣获质量统检第一名,深受军方和社会各界好评,在集团的核心业务市场中叫响了“际华”品牌。
为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凝聚力,际华轻工集团始终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和几十年企业历史底蕴,凝炼出了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企业哲学,“拼搏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企业精神和“持续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创新,持续提升”的企业作风为内容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体系。陆续确定了司徽标识、集团视觉识别(VI)系统、际华轻工集团司歌,改版充实了际华轻工网站。集团还统一部署各所属企业在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歌咏比赛、青年演讲比赛、“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征文、职工业余文艺会演等,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际华轻工集团今年营业收入预算目标是冲刺100亿,使企业生产经营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