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短缺不实?与政府调价滞后有关
廉价药短缺已经被媒体报道过多次,但由发改委价格司委托价格协会及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共同调研的《廉价短缺药品价格问题调研情况报告》结果却让人吃惊,据这份新出炉的报告指出,此次调研的286个品种的廉价短缺药中,相对短缺及潜在短缺的药品仅为20个。“社会和媒体反映的廉价药品大量短缺的现象是不真实的,但廉价药品短缺确实存在。”该报告如是说。
“大量短缺情况不实”
据悉,此次调研搜集了2002年~2007年6月期间有关报刊、杂志及医院反映的廉价短缺药品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深度调研等方式,对全国10个省市的各级医院及九州通、安徽华源医药、国药集团三家药品分销企业等做了调查核实。
结果是在286个品种中,市场正常经销的品种有272个,占总数的95%,没有经销的只有14个品种,占总数的5%。同时,包括毒毛花苷K注射液等在内的6个产品虽然上述三家经销商有供应,但却面临企业停产,存在潜在短缺问题。
该报告得出结论:“社会和媒体反映的廉价药品大量短缺的现象是不真实的,但廉价药品短缺确实存在,造成其市场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价格问题并非主要因素。”
多个原因导致廉价药“隐身”
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已存在多年,很多企业无法在全国范围对药品进行采购、储存、统筹和配送。而这造成了药品区域性的短缺。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制度缺陷也导致部分药品缺失。以复方氢氧化铝为例,该药品国家药监部门有110个批准文号,被调查的三家药品经营企业均有销售。但中标企业因价格问题停止供应,导致北京医疗机构持续短缺约一年。
还有些药品利润太低,药店不愿销售。另外,药品储备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急救、抢救、罕见病用药短缺,以药养医的机制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廉价药短缺的主要原因。
政府调价滞后也是原因之一
报告指出, 政府药品价格调整滞后也是造成廉价药品短缺的因素之一。目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受制于药品价格管理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不足,无法及时、有效根据市场因素作出价格调整,导致药企被迫停止生产相对价廉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