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

阿胶,又名“驴皮胶”,是很好的滋补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阿胶最早载于《神农本草药》,因产于山东东阿,故名阿胶。

  阿胶产地之谜

  阿胶原产地是山东“东阿”,但由于历史原因,东阿县治多有变迁,阿胶的确切产地成了一个谜。一般认为,阿胶原产地应为“泛东阿区”,即包括:一、今属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是最早东阿县治所在地,阿胶似应诞生于此。二、今属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福胶集团所在地,东阿镇是明代至1947年东阿县城,阿胶制造业兴盛并成为贡品始于此,阿胶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三、今属聊城市东阿县,1947年后东阿县的铜城镇成为东阿县驻地,东胶集团所在地,东阿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

  其中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并与茅台镇、景德镇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而古老的“阿胶井”则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岳庄村。

  位列皇家贡品

  优质阿胶色如琥珀,黑如莹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真者不作皮臭,夏用不湿软”。阿胶有养阴、止血、补虚、润燥之功能,对虚劳贫血、肺痿咯血、胎产崩漏等症有良好的功效,是滋养身体的“大补之品”。阿胶在南北朝时代,就被定为贡品。据《东阿县志》载:“历代官府县衙,每年都要在阿城岳家庄(古东阿城址)一带征人,用驴皮、阿井水对熬成胶,上朝进贡。”

  阿胶主要原料是驴皮,配以绍酒、豆油、冰糖等十几种辅料,再用东阿特有含多种矿物质的井水熬制而成。过去,人们把熬制阿胶说得极为神秘,尤其是把驴皮的选择更讲得十分玄奥。据说,“真胶佳品”必选“小黑驴、白肚皮、外加四个小白蹄”的驴,还得吃东阿狮耳山之草,饮狼溪河之水长大,在冬至时宰杀,然后用阿井水浸泡、洗净,用桑木炭火熬炼49天,才取得真胶。此说虽带神秘色彩,但熬制阿胶选的驴皮,要求质量确实很高。目前,熬胶一般选用山东驴皮,因其皮大且厚,含胶率高,熬制的阿胶质量特别好。

  阿胶之所以质量好与该县水质密不可分。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东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此水是河南济源县济河的一股地下潜流。含有钙、钾、镁、钠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色绿质重,每担水比一般井水或河水重数斤,熬胶时,杂质及飘浮物便于打捞,使胶质纯正。故《药性辞典》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驴皮与牛皮之争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写到,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不过到了七世纪,阿胶的原材料发生了重大变化,驴皮取而代之。当时的《食疗本草》记载,牛皮作之谓“黄明胶”,驴皮作之称之为“阿胶”。

  不过阿胶取代黄明胶虽然起自七世纪,但中间跌宕起伏。八世纪的《本草拾遗》,沿用“驴皮胶”不是阿胶的说法,十一世纪出了本《博济方》,开始很严肃的告诫医家和消费者,要用“真阿胶”,而牛皮制作的胶则被斥为假阿胶。

  200年后,“药圣”李时珍为驴皮与牛皮之争作了定论。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写道:“大抵古方所用多牛皮,后世乃贵驴皮。”由此,牛皮者定位为黄明胶,而驴皮定位于阿胶,名称各异,疗效各异。

  由此可见,所谓真阿胶,在古人看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用驴皮,二是用东阿地下水者。两个必要条件一列,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家的感叹,“真阿胶极难得”。

  随着对阿胶需求量的增长,阿胶熬制术在清代传入江浙一带,民国时期又传入北方几个省份。目前,全国已有40多家药厂生产阿胶,但质量仍以东阿为佳,特别是饮誉海内外的“福”字牌阿胶,曾多次荣获世界多个国家褒奖。近年来,他们还创制出黄明胶、鹿角胶、龟板胶、狗骨胶等许多新产品,并且还试制成功了阿胶补浆、阿胶酒、阿胶参茸精、阿胶健身饮等系列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