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四线城市,不做儿童业态,就不要干商业地产!

在三四线城市,不做儿童业态,就不要干商业地产!


流程标准化的生产

流程就是做事的次序,或者讲叫步骤。流程这玩意儿首先是出现在制造业,它是科学管理的产物。

 

它的起源应该可以推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分工理论,就是把一件商品的生产过程拆成不同工序,由不同的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工序,然后共同完成一件商品的生产,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亚当斯密曾举过一个制针例子,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方法,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序,那么一个人一天可以制造20根针,但是这里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是一个熟练的制针工匠,如果是个新手,一天下来,他一根针也做不出来。

 

现在如果把制作一根针分成18道工序,由18个人来分别完成,那么这18个人一天可以生产4.8万根针,每人每天就是制造2666根针。生产效率是原来作坊式生产方式的133倍。而且因为分工,导致每道工序都变得十分简单,就是一个普通人也能很快上手。

 

当这种理论在生产中开始实践之后,传统的作坊化工匠式的生产方式根本无法与它抗衡。所以那个时候出现过很多砸毁机器的暴力事件,但这些也抵挡不住时代的发展。

 

随着大量工厂的出现,大批的作坊倒闭了,工匠被消灭了。前年中国流行工匠精神,其实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本身就是要取代工匠的。

 

在工厂出现的同时,管理这个职能也出现了,因为是一群人通过分工在合作一件事,所以必须要有人来监督、协调和控制。与管理职能同时出现的就是科学管理的思想。

 

于是就出现了一派人,他们把每件工作都拆成不同的工序,然后拿着秒表测时间、拿着尺子量距离,把每件工作都给予量化。


工匠式管理与流程化管理

 

➤建立流程对一个企业来讲,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

 

第一,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

 

第二,降低工作的难度,使低技能的普通员工可以完成高度复杂的工作。

 

第三,增进企业的协调统一,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并且能够保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第四,能够使企业的运营经验得到积累,并且可以持续改进。

 

流程管理是把整个经济活动看成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通过把输入过程分解成最小单位,然后把每一个单位标准化,从而以最佳的效益比输出产品和服务。

 

这个过程会使输入变得简单化,从而使企业从原来对工匠和核心人物的依赖中解脱出来。而这种模式出来之后,大部分工匠就消失了。

 

当然,工匠并没有完全消失,它通过对自身的重新定位,生存了下来,而且还生存的很好。比如瑞士的钟表匠、意大利的皮革匠、劳斯莱斯的打造者,他们已经不能称之为工匠了,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师。

 

这种工匠式的管理跟流程化的科学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依靠的是传统的学徒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运作。这是一种封闭的运作模式,师傅掌控着核心的技艺,徒弟要花漫长的时间来学习,而且师傅往往会留下几招,只有到关键时刻才会传给徒弟。

 

比如前段有篇文章讲日本的一个寿司店,徒弟两三年了,不要说学手艺了,连后厨都没进过,整整洗了三年菜。

 

当然,这是一个产生大师的模式,但是它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效率太低,虽然听起来很浪漫,但是假如说你就是那个徒弟的话,现实可一点都不浪漫。

 

零售是一种现代企业,但中国的传统零售实际上有点像学徒制,很多企业也流行以师傅来称自己的上司。很多传统零售人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诀窍公布出来,他们对下属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有悟性。

 

你想一想这跟麦当劳、星巴克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在这种企业里,根本不需要你乱悟,你只要按手册照做就好了。

 

所以中小企业做商业地产有时候会被职业经理人绑架,一旦运营团队发生变故,就会给项目造成巨大的震荡。一线的商业地产公司则不同,他们一开始就会定出标准来,这样企业就不是依赖于人,而是依靠系统在运作。比如万达应该属于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企业,但是在万达任何人离开都无所谓,企业照常运作,不会受任何影响。

 

这种管理方式在富士康可以看到,在麦当劳、肯德基可以看到,它基本上是把工作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给标准化,一个新手经过简单的培训,马上就可以上岗,而且工作量也是量化的,很容易进行管理。

 

这种把每件工作都拆成最小单位,然后精细化地研究每一动作该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再把所有的工作按照先后顺序串起来,定成标准和手册,要求每一个员工遵照执行的管理方式就是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