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地产变革发现中国经济规律
1.
40年前,“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春风,吸引了无数敢于尝鲜冒险的年轻人来到经济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充满激情,充满希望,充满未知。
这是一代人慷慨激昂的奋斗故事的开端,他们谈论新事物、探讨新想法,他们将在这荒芜但充满机遇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至此,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
1987、1988年,冯仑、潘石屹先后来到海南,时值第二经济特区设立。怀揣着创业激情,1991年底,冯仑拉着潘石屹和另外4个人一起,组建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这便是万通的前身。
当时他们没有人做过房地产,放眼整个中国,也没有地产专业人才之说。而当时海南最吸引人的就是房地产项目,但他们开始时谁也不懂,全凭感觉。
冯仑后来靠着转卖别墅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南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种不受控制的狂热,房地产泡沫出现,吸引了无数资金。从1991年创业到1993年海南房地产高潮期间,万通的资产迅速达到了10亿元。海南虽然帮助他们完成了资本积累,但作为狂热的参与者之一,他们也都感觉到了危机。
但这种危机的源头,却也正是基于“摸着石头过河”所带来的副作用。90年代初的中国,大多数人还习惯分房,没有完善的土地转让、房地产销售制度,而企业层面也缺乏管控,《公司法》直到1993年底才出台。和大多数当时在海南的创业公司一样,万通那时也就像一个皮包公司。
曾经的“不懂”和“全凭感觉”,也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当时开放的经济氛围下,整个社会萌发的创业和探索精神。尽管那股狂热的冲动曾给海南带去伤害,但也促进了思考和规则的建立。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之一,这种经历所带来的宝贵经验,依然是值得学习的。
他们彼时所获得的一切,都离不开曾经的海南。
这种成长过程中的摸索,也影响了二人之后的事业路径。后来的万通一直在追求稳定增长,而非盲目扩张的曲线,哪怕后来被陆续超越。而潘的SOHO中国也曾在连续多年的扩张之后,选择了收缩战线控制规模,自甘从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排名中掉队。
2.
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面对当下新经济环境,企业家需要坚守,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创新思维。
近日,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在江苏南通谈中国商业地产转型挑战时表示:消费层级呈“金字塔”状,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当下,商业地产“跟随”性进行运营升级的要求也步步紧逼,挑战很大。
巨大的消费升级浪潮给商业地产带来挑战。和过去相比,商业地产营运难度飙升:过去比如做出租房屋的招待所,功能非常简单,如今运行分时度假酒店、星级酒店等;因为消费升级和潜在需求,商业地产的运营越来越细分,也愈加复杂。
不过,商业地产在快速环境变化中同样面临机遇。城市更新、联合办公、长租公 寓、房地产信托投 资基金(REITs)、装配式建筑……新商业形态涌现,行业面临价值重构的临界点。
冯仑:房地产进入“后开发”时期,运用的是产品线、全价值链、全商业模式。而管理运营就是这个“1”,中国商业地产转型必须抓住。
3.
“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一天比一天畸形,已经违背了基本的常识......”
从1998年开始,过去的二十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用市场化的办法,让许多人的住房条件改善了,让城市的面貌大为改观了。应该说,房地产行业在这二十年中功不可没,用市场去配置和组织资源也功不可没。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二线城市的购房者大多以观望为主,因为前期调控政策才刚推行,没有人知道究竟会持续多久。另外,还有很多专家及业内士人都预测认为,只要调控政策松绑,高房价肯定会转土重来。
而从进入到2018年开始,老百姓已经普遍转变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一二线城市的购房者基本已经放弃了购房计划,即使要买也都回到三四线城市购房,而炒房客更是早早的就退出了大城市。
潘石屹:房地产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人有拥有的欲望,要有一个房产证。拥有的欲望促成了房价不断上涨。而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所以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反房地产的。
4.
1978-2018,改革开放40年,从个私经济到如今的互联网新时代,是众多勇于博取的先行者在巨大的实验地不断探索中,以他们的经历来告诉我们:当下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将如何适时调整?应该做怎样的选择?作为企业家应有怎样的精神和使命?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战术上。当你抬头一看,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们所在的职业或行业己经衰落,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都很低微,或前进的战略大方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