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个思考看懂成都商业地产的未来
2017年,在住宅限购的背景之下,一直被贴着过剩标签的成都商业表现活跃,商业销售市场月均去化约18万㎡,2017年大成都范围内新入市商业项目20家左右,类型仍以购物中心为主。
结合过去一年的整体市场表现,在年底由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双城记—2017年西南双城商业地产年终盘点》中提到了未来成都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随着实体商业更加数据化和内容化,生活方式能够覆盖商业的全维度空间,不但可以对传统品牌、空间、文化赋予新的消费内涵,还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生命。
那么,2018年成都商业究竟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将出现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痛点:消化存量、延期开业仍是市场主旋律
据RET睿意德数据研究显示,截至2017年底,成都核心商圈商业存量约140万㎡,而非核心商圈存量高达800万㎡。不难预见,未来几年,成都零售物业市场多中心、多商圈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成型,而消化存量仍然是市场的主旋律
同时,2018年项目数量上虽较2017年有增长,但有部分项目属于“延期”的范畴,譬如绿地468伊藤、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新光天地、蓝润广场、合景泰富悠方等。
近几年的成都商业地产市场,项目延期开业成为常态,短辄数月,长辄两三年。招商进度缓慢、项目整体转型、收购并购,以及市场的竞争压力、包括企业方的资金实力与运营能力仍是当前商业运营的痛点。
崛起:构建家庭生活场景,“小而美”社区商业成主流
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市场预计将开业的新项目约28个,商业体量在10万方以上的项目仅9个,大部分项目商业面积保持在3-8万㎡之间,“小而美”的区域型商业和社区商业配套逐渐崛起。
2017年开业的建发鹭洲里、卓锦曼购中心等热门社区商业均为住宅配套商业。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社区化的不断扩大,社区商业需求激增,在2018年成都即将开业的商业中,金科星耀天都、龙泉驿万达广场、成都帝一广场、成都重百汉正广场、成都天美广场、成都蓝润置地广场、成都伊藤洋华堂绿地468店、成都金科双楠天都、成都七一国际广场等数十个项目均为社区型商业。
这类社区型商业贴近日常生活,不再追求超大规模体量,注重场景的塑造,更强调消费者的参与感,趋向于做出特色和精品,设计上尺度会做得更小,更街区化,开放的空间会更多,以家庭客群为主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主流。
爆发:亚文化来袭,消费阵地进一步向年轻化转移
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2017年数据显示,成都本土文创品牌近200个,通过对国内知名文创品牌TOP50在各城市分布情况的研究发现,入驻成都的知名文创品牌有20家,数量超过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在二线城市位居首位。
文创品牌的兴起,源于消费阵地进一步向年轻化转移。2018年,亚文化将成商业创新的爆发点,多个购物中心的调整升级开始通过物业改造以及业态调整来探索内部商业空间来呈现,以期塑造消费空间场景化和主题化。年内瞩目的案例包括成都IFS的“Y 青年空间”、锦华万达广场的“68街区”、万象城的“501街区”等。
年轻消费群体的小众化重组、亚文化聚合,产生了西南地区多元消费的动力机制。2018年,成都商业将挖掘个人化、小群体的需求,将充满个体表达的设计感融入消费中。
颠覆:互联网巨头线下布局,传统超市跨界售卖生活方式
2017年,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等新型业态给成都商业注入新鲜血液,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超市的认知。2018年超市将进一步由此前的单纯购物功能,向仓储配送和场景体验两端演变。
不仅如此,成都超市巨头红旗连锁于2017年12月底引入永辉超市成为二股东。以“生鲜”打头阵,双方合作开始落地,红旗连锁已将永辉的供应链接入自家门店——2018年2月10日,改造升级后,两家红旗连锁旗下的便利店同时开业。除日常商品售卖、完善的便民服务项目、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外,还增加了蔬菜、水果、肉禽、水产、海产品和干货等品类,配套自助称重、自助收银,形成“商品+生鲜+服务”的社区生活店新业态。不仅如此,红旗连锁未来还将上线人脸识别、行为分析、掌纹支付等各种智能技术应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新的用户关系、新的商业形态、服务体验的深入、以及线上工具的应用,正在将原本那些可有可无的消费需求,转化成具体的市场商机,而这些也会进一步刺激成都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