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59年老百货”售出的不只是一份怀旧
走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的永安路百货商场,时光仿佛一下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制货架、搪瓷脸盆、塑料底布鞋,这些在其他商场早已销声匿迹的物件,在这里却能找到。这家开业59年的老百货商场里,放着用了快40年的柜台,售货员至今还在用算盘。然而,扑面而来的怀旧风背后,老商场也面临着愈发艰难的生存现状。
在我们这些中年人的记忆中,一名营业员隔着三尺柜台,看中哪件商品,用手一指,一声“同志”的招呼,营业员马上过来,从货架上或玻璃柜台下取出商品,当面递给顾客,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面对面交流,对于服务态度好的营业员,更会“百问不烦、百拿不厌”,这就构成了我们童年“百货商场”的全部。相比起如今开放、自助选择型的超市,这种封闭性格局的老百货商场,让店员与消费者之间有了一条明晰的分界线,构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消费经营模式。也给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留下深刻的回忆,
由于是特殊供求体制下产物,那时候类似永安路这样的老百货商场,不但是清一色的国营,任何一种商品价格都近乎“全国统一”,而且每一件商品在质量上更是让老百姓非常信得过。能从国营百货商场购买到的商品,无疑就是优质和价格公道的代名词。也正因为如此,某些紧俏的比如手表和自行车之类,除了统一的价格之外,还必须凭配发的票证才能购买,记得老父亲就是从亲戚处求来一张手表票,才在百货商场花29元购买到一块上海牌机械手表,令周围人好一阵子羡慕。
确实,与如今遍布城市各处的任何一家现代化超市相比,永安路百货商场非但是严重“落伍”,很不符合现代商业营销模式和理念,商品的种类的也明显带有“历史的沧桑”,很多老品牌又是老包装商品,不但让时下很多年轻消费者感到陌生,更没有任何时尚感,很多老年顾客之所以还青睐这里,甚至已经搬家离开还要搭公交做“回头客”,更多则是基于一种怀旧,购买的既是记忆中的商品,又是一种“穿越故里”乡愁体验,实际上在很多中老年人心目中,对这样的老百货商场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是建立在文化情感上的一种体验行为,其本身的消费行为反而已经不重要了。
显然,永安路百货商场陷入生存艰难,甚至没有人再愿意到店里接班站柜台,既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也是情理之中,这样的商品陈列格局,这样的购物氛围,对于很多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来说,他也肯定不是求职就业的理想选择目标,而且最影响年轻人入职的障碍还在于这样站柜台,不但很累,而且受制于效益的低微,工资收入注定也不会太高。在笔者看来,仅从商业意义角度,这样的老百货商场也着实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商业文化元素和见证,这样的老百货商场确实不但应当保留,更应该通过具体的实际经营,来体现他曾经的存在价值。更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保持原有商品陈列格局和“老品牌”“老包装”的前提下,融入现代营销理念做足“怀旧文章”,也未必不会让“枯树开花”。
每一段历史发展时期,都会留下属于那个时期特有的文化记忆和镌刻历史的符号,永安路百货商场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鲜明的商业特色,能够支撑延续至今,本身既非常难得和珍贵,也因满足老顾客的怀旧而体现出他存在的实际意义,尤其是柜台中陈列的那些货真价实的老商品,更映照出那个时期最纯粹的民族品牌和饱含国人智慧的“中国制造”,从某种意义上对我们现在发展民族品牌和创新创造也具有一定的传承与弘扬价值,因此,保留永安路百货商场,不只是留下一份怀旧,一份“商业乡愁”,更在于留下一份值得所有人珍藏的商业诚信和“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