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电器出口的影响及展望
商务部研究院 梅新育
2007年人民币汇率变动总体形势
2007年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加速升值的一年。2006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8087元,当月平均汇率为7.8238元;2007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5108元,加权平均汇率为7.5258元,分别比上年末升值3.97%和3.96%。2005年7月汇改至2007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0.19%。10月末(10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创造7.4718元新高,比上年末升值4.51%。截止到11月末,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为7.3997元,比上年末升值5.53%。
与此同时,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汇率持续小幅贬值,日元汇率只是在部分时间微幅反弹。2007年9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10.6312元人民币,100日元兑换6.5091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贬值3.43%和升值0.83%。从2005年7月汇改至2007年9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5.80%,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2.24%。
在汇率水平提升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在2007年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双向浮动,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间波动也明显放大。
2007年1~10月中国主要家电产品出口实绩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尽管2007年人民币汇率加快升值,但对中国外贸,特别是对出口增长尚未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2007年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出口增长又快于进口增长。1~11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6340.6亿美元,增长27.8%,比出口总额增幅高1.7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713.2亿美元,增长31.8%。
激光唱机、DVD、声音录制或重放设备、收音设备、彩电、电扇、空调7种主要家电产品2007年1~10月出口额合计267.8480亿美元(如表一所示),已经超过2006年全年家电产品出口总额264.84亿美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家电出口的总体面貌。
这7类家电产品中,除了声音录制或重放设备(增长194.6%)、空调(增长17.5%)两类产品出口量有所增长之外,其余5类产品出口量均呈下降,出口量降幅最大的是激光唱机(下降52.8%)和彩电(包括整套散件,下降44.7%)。
出口金额增长的有声音录制或重放设备、收音设备、电扇、空调四类产品,出口金额增长的产品在此期间出口额145.0779亿美元,占同期7类产品出口额的54.2%。总体而言,这7类家电产品2006年1~10月出口额为230.1396亿美元,2007年1~10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6.4%
2007年中国主要家电产品出口汇率冲击的缓解因素
由此可见,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在内的各种因素虽导致中国多种主要家电产品的出口数量的减少,但在总体上并未减少整个家电业的出口额,对受冲击种类出口额的负面冲击也比对出口量的冲击要小得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某些自然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
(一)加工贸易模式抵消了汇率因素
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很大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如2006年彩电整机出口总量5688万台,其中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4693万台,出口额67.5亿美元,在该年彩电整机出口总量和出口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2.5%和86%;来料加工贸易出口660万台,出口额8.5亿美元,占该年彩电整机出口总量和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1.6%和11%。加工贸易合计占彩电整机出口的93.5%,一般贸易出口整机仅220万台,占彩电整机出口总量的3.9%,金额1.8亿美元,占2.3%。2007年,这一格局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加工贸易方式下,原料和零部件大量进口,在国内完成的仅仅是组装环节,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对进口的影响相互抵消了。
(二)中国出口家电产品单价普遍提升
过度依赖价格竞争策略是中国出口的痼疾。数十年来,“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廉价品”形象,中国企业自相残杀的价格战更导致大批企业流血出口,令业界内外无不痛心疾首地惊呼肥水外流。但在最近几年出现了可喜的转变势头,2007年转变尤为显著。
2005~2006年,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平均单价连续两年稳步增长,其中2006年家电商品出口平均单价上涨7.19个百分点。
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单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之二是中国出口家电产品层次提升显著。此外,中国家电企业较多地开展了业务重组,产业组织有所改善,进出口商会的协调能力也有所提高,都增强了中国出口的议价能力和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
(三)对欧元区及其联系地区出口受人民币汇率变动正面影响
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汇率保持坚挺,由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货币篮子中美元占有压倒多数,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总体上也呈贬值态势。如上文所述,2007年9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中间价为1欧元兑10.6312元人民币,比上年末贬值3.43%;从2005年7月汇改至2007年9月末,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5.80%。这种变动对中国向欧元区出口实际上是有利的。
而且,欧元汇率变动的影响还不仅仅止于欧元区,而是所有在汇率制度中欧元占有较大比重的国家和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汇率安排报告列举了大约100个钉住一种货币或一个货币篮子的国家(其中中非经济货币联盟、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等货币联盟作为一个国家计算),其中有18个国家将欧元作为其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锚货币。如果将其中各个货币联盟成员国单独计算,加上那些将欧元纳入所钉住货币篮子的国家,那么就有大约40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将欧元作为本国货币的锚货币。再加上法属海外领地和梵蒂冈、安道尔等非基金组织成员的欧洲微型国家,总共有50个国家/地区的汇率制度与欧元有联系。这些国家大多数为欧盟邻国,或是与欧盟或其成员国建立了制度化安排的国家,特别是欧元区国家前殖民地。
多年来,亚洲和北美在中国家电商品出口版图上并驾齐驱,同为最大出口市场;近年来,欧洲在中国家电商品出口中所占份额显著提升,一举成为堪与北美比肩的新兴大市场。
2008年人民币汇率展望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