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资本市场看重“纯粹而强大”

随着纺织类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出炉,2013年纺织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全景图也徐徐展现,一方面是出口及大环境的回暖带来经营压力的减轻,另一方面则是并购、借壳、重组带来的行业集中度提升。通过资本市场的梳理可以发现,纺织类上市公司在寻求多种业务的可能性,而“纯粹”的纺织企业也并未落后,做精主业的龙头公司依旧引领着行业的方向。

主营业务稳中有升 行业龙头“强者恒强”

经过三年多的调整期,纺织类上市公司的业绩风险基本得到释放,龙头企业的业绩回暖明显。从二级市场的直观表现来看,2013年纺织服装板块累计涨幅达9%,沪深指数累计跌幅为12.93%,纺织服装行业跑赢了沪深指数。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纺织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为36160.60亿元,同比增加12.50%,营业利润累计同比增加19.08%。其中,棉纺织龙头鲁泰A(00072)和联发股份(002394)、华孚色纺(002042)在2013年都有不错的表现。

鲁泰去年营业收入64.78亿元,同比增长9.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99亿元,同比增长41.17%。联发股份在2013年度营业总收入达到31.82亿元,同比增长16.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8亿元,同比增长20.98%。而华孚色纺去年的净利润更是高达2亿元,同比大增120.72%。

除了龙头企业的强势表现之外,其他对棉花价格波动平抑能力不佳的上市公司业绩难言乐观。例如华芳纺织(600273)去年亏损3251万元,同比下降312%。德棉股份(002072)亏损6043万元,同比下降1289.2%。而吉林化纤(000420)一家更是净亏损近4亿元,应对成本波动的短板正在严重影响纺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对于这类上市公司的好消息是,随着今年棉花直补政策新疆试点工作的推进,国内外棉价倒挂的局面有望缓解。

出口保持继续回暖 微利趋势仍旧难改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纺织服装贸易2013年出口额为2840.7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比重的12.9%,位居机电和轻工产品之后,为第三大出口行业。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第一,所占份额从12.5%上升至2012年的36%。

尽管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仍然是世界第一,但增速却不断下降,出口纺织产品越来越难赚钱。究其原因,包括劳动力工资、汇率和出口退税等核心成本的上升依旧是关键。其中,劳动力工资上涨已是必然趋势;汇率方面,随着人民币升值,企业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同时,部分企业因出口退税速度偏慢而影响资金回笼。

渤海证券纺织服装分析师初文指出,今年年初的出口形势仍不乐观,出口单价下降,国家对过剩产能的处理可能更加严格,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微利甚至亏损企业今年将更难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也在3月24日的会议上指出,2011年到2013年,纺织业出口数量年均仅增长2.2%,出口增长主要依靠价格支撑。企业发展水平更趋分化,订单与利润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态势更明显,大量中小微企业发展压力更加突出。

兼营、卖壳成热门 主题炒作带来估值提升

目前纺织制造企业中的挤出效应仍在继续,不少上市公司也在寻求新行业的收入增长点,或是通过资产置换完全转换行业。纺织企业依旧偏爱金融和能源类的资本,例如华芳纺织将被嘉化能源借壳,从而退出棉纺行业。

除了华芳纺织,福建南纺(600483)和华润锦华(000810)的重组方案已被证监会受理,中国服装(000902)被洋丰股份借壳方案已获证监会核准,山东如意(002193)、霞客环保(002015)和三房巷(600370)因重组事宜仍在漫长停牌中,另外还有不少上市纺企存在重组可能。而这些股票由于涉及题材类炒作,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有券商分析师指出,重组并购历来受资本市场欢迎,而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纺织业中经营不善者陆续将被淘汰,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借壳、并购的现象2014年还将持续。

而在一些企业兼营和转型的同时,依旧坚守纺织主业的上市公司依靠先进技术、市场高占有率、强劲融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像华孚色纺(002042),接近20%的毛利率将其他普通纺织企业远远甩在身后,2013年其营业收入为62.4亿元,净利润也达2亿元,分别同比上涨8.86%、120.72%。可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亏损企业正逐渐退出,棉纺行业集中度预计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