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开放首家零售大数据中心 洞悉顾客购物倾向

近日,国内首家智能零售大数据体验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正式开放,只要连上商场wifi并在商场定位范围内,顾客信息数据就会被采集分析。这项技术可以记录顾客在哪个区域停留时间最久,对什么产品感兴趣,甚至可以知道购物倾向和能力。

目前,这种“精确营销”已在全国部分大卖场和超市等上线,并有望今年在苏州部分商场推广。不过,这种营销模式也存在着争议——有法律专家及顾客担心,这可能会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

非常神奇
上商场wifi,能收到“定制”广告

走近电子屏,自己感兴趣的品牌优惠信息立马就能显现;在购物中心买进口牛排,还能收到“附近有哪些红酒卖”的推荐信息……

近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盈联智能零售体验中心正式开放,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智能零售大数据体验中心。

体验中心所有的智能产品,都基于盈联科技研发的“乐逛零售平台”。

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用手机连接商场wifi,安装应用程序或使用微信,就能快速查询商场活动信息和品牌促销资讯。此外,还能通过扫二维码完成支付,获取停取车信息等。

“你看,当我走过时,电子屏就会跳转显示出鞋子包包类的广告,并且还是我钟爱的品牌。”

工作人员边演示边解释道,“比如我只要连接某个经常光顾的商场的免费wifi,后台系统就能寻找到我以前所有的信息,通过分析得出的交易数据和消费习惯,后台就能精准向我推送我感兴趣的广告。”

在体验中心的屏幕上可以看到,办公区域被划分为好几块,每一块区域都代表一家商户。如果注册了会员,当你走到一家商户的区域内,就会立刻收到这家商户的打折消息或优惠券。

原来如此
商场定位器,能记顾客购买习惯

盈联智能董事长关志恒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们开发的这一智能零售平台,主要是通过在商场内铺设无线线路和AP定位器,对顾客进行精准定位、分析和统计。

这也就是说,拥有智能手机的顾客走进商场,只要连接上商场的wifi,平台就能够利用定位技术掌握顾客的行踪。

另外,如果顾客用手机注册成为会员,购物信息就会被收集起来。“一个5万平方米的商场,一般要装100个三角定位器,每个定位器的定位范围是在100米左右,如果需要无死角定位,大概50米左右就要安装一个定位器。”关志恒说。

据了解,这项技术可以实时记录每一个顾客的进店时间,停留在哪个区域时间最久,对什么产品感兴趣,如果数据足够丰富,某个顾客还没进店的时候,商家已经知道此人是谁,以及他有可能要买什么。

此外,如果这个顾客是会员,通过对这个顾客的跟踪和了解以及对这个顾客历史购买记录分析,商家也就可以知道这位顾客的购物倾向和购买能力,从而进行精准营销以及一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商家还能靠着网络定位,对顾客进行一对一引导,比如,指引停车场具体停车位置、店家品牌的路线等。此外,乐逛智能零售平台还能实现消费者足不出户虚拟逛街。

“我们推出这个智能零售平台,就是希望能让线下商家同电商一样拥有大数据,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我们的顾客几乎都是手机用户,所以通过手机获取信息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追问

虽然这个智能零售平台,给商家和顾客都带来了便利。但问题是,顾客的行踪和隐私信息,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商家收集得一清二楚。如果这些数据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许就会对顾客造成损失。

盈联智能董事长关志恒表示,对于智能零售平台内的这些数据,只有掌握该平台的高级技术人员才可以接触到,而且一般是不能下载的,除非进行特殊设定。“当然,如果商家或者高级技术人员利用这些数据,那就不好说了。”

一位到盈联智能中心来参观体验的国先生也表示:“我们也是做这个的,但是对于顾客的隐私安全问题,我们还真没多想。”

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个智能零售平台目前正在苏州工业园区邻瑞广场铺设,预计将于今年八九月份开始试用。

对于这个平台可能存在的隐私安全问题,邻瑞广场物业管理处运营经理袁先生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签这个项目的初衷,其实只是为了能有一个信号更加稳定的无线线路,至于隐私安全问题,他们还没有具体考虑到。

“目前我们还只是处于框架协议阶段,一些具体的项目内容还未涉及。”不过袁先生也表示,自己的手机流量很多,出去也不愿意连外面的wifi,“注册什么的,我肯定也会很谨慎的,毕竟这涉及到自己的很多隐私。”

VS

激辩·大数据 隐私权

支持派:愿拿隐私交换便利

对于大数据可能会剥夺个人隐私权这一话题,不少市民觉得无所谓。苏州上班族朱小姐表示,“现在大商场的店很多,如果真的可以根据我的喜好推荐,我倒是挺乐享其成的。如果能给优惠券,那就更好了。”

■来看案例

《纸牌屋》的成功之道

一部《纸牌屋》,让全世界的文化产业界都意识到了大数据的力量。

《纸牌屋》的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

最终,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喜好统计决定。

试想一下,如果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那么疯狂迎合观众口味的电视剧,怎么可能不受到欢迎呢?

反对派:擅自搜集数据侵权

江苏华为律师事务所律师倪志涵表示,一般情况下,个人踪迹毫无疑问是公认的个人隐私,除非自己愿意告知他人。否则,擅自利用这种方法对他人实施踪迹定位都是侵权行为。对于这点,国内外都是相似的规定,核心都是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使用任何当事人信息和资料。

“进入商场,连上wifi就被定位,用户根本不知道,肯定不合法。”倪志涵认为,商家应该告知顾客,连上wifi就会被定位这一事实,并且征得顾客同意才行。

来看案例

还记得“大唐神器”吗

《2013移动应用隐私安全测评报告》显示,中国超半数手机应用存在“隐私越轨”行为,61.1%的短信记录获取为越界抓取。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大唐神器”侵犯手机用户个人隐私被曝光。

多说1句

先把互联网时代的隐私说清楚

10年前曾有句名言:没人知道电脑前面打字的是一条狗。到了今天,就算是条狗在玩电脑,也会有人知道你在网上买了哪个牌子的狗粮。

隐私权之争,很可能是一场时代错位的激辩,因为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法律细则的跟进速度。未来的技术手段和传统社会的隐私权界定,难免会格格不入。

转回到苏州的这场争辩,用户当然有避免泄漏隐私的方法,那就是不连接商场的wifi。但不连接,你又无法享受更好的服务。难怪有美国学者说:如果需要个性化服务,就必须用透明度来换取,最大化的个性化意味着最大化的透明化。

当我们在公共场所时,分享地理位置信息不是问题,一个小时后我们到家,就会对它变得极为敏感,但如果把所有个人信息都打上“不可侵犯”的标签,互联网很多模式可能都要无疾而终。因此,谈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还得先把隐私是什么搞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