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百货关店此起彼伏 请先把客流吸引来再说
以前活得好好的,突然,外资百货似乎集体性地念不懂中国的经了。
不管是在中国市场闯荡多年的老牌外资百货,还是才进入中国的百货新手,尴尬的关门境地都不能避免。
颇为讽刺的是,很多外资百货只有在关闭的时候,才在业界出了名。究其关门背后原因,水土不服也好,错失转型时机也罢,但似乎谁也不想放弃偌大的中国市场,一走了之。
关店此起彼伏
进军中国市场时间并不长的泰国百货老大——尚泰百货关闭了其在中国三家门店中的一家。尚泰百货是泰国五大零售集团之一,在当地拥有600多家门店,在中国杭州、沈阳、成都各有一家门店。
据了解,2012年尚泰百货中国第三家门店落户成都万象城时,尚泰百货就表示,未来5年内,其计划进军中国4~5个主要城市,未来10年更计划在中国开设多家分店。
不过新店还未开起来,已开门店却面临关闭。事实上,尚泰百货进入中国市场不到五年时间,此次关门的沈阳万象城店也不是头一遭。
2012年,开业仅一年多的尚泰百货旗下时尚百货品牌“先先时尚精品百货”沈阳中街大悦城店就以关门告终,这是先先百货在中国的惟一一家门店,此次关门,也标志着先先百货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尚泰百货在沈阳惨遭两次滑铁卢,除了自身运营,沈阳购物中心较高空置率的现状跟其关门不无关系。来自仲量联行的统计数字显示,沈阳购物中心的空置率高达24.3%,高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一名。
正是受困于居高不下的空置率,以及始终处于低位的客流量,西武百货、美美百货、伊势丹百货以及大商集团旗下的新玛特太原街店,都成了沈阳百货市场的过客。
如果说尚泰对于中国市场是新手而言,那老牌外资百货百盛在中国市场混迹多年,最近却也频频关店。
5月5日,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的济南百盛商场悄然闭店停业。这是百盛集团近两年来关闭的第五家门店。
无独有偶,5月10日,一则“常州百盛新北百盛即将关门”的消息在网上发酵。随后,百盛相关负责人确认了此消息。“由于集团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布局考虑,决定于5月20日正式闭店,5月21日起终止常州新北百盛店的经营。”
此前,2013年8月石家庄店关闭;2013年6月份贵阳鲜花店关门;2012年7月,百盛关闭了上海虹桥店和贵阳金凤凰店。不到两年时间,百盛已经关闭了6家门店。
“根本原因不是水土不服。”长江证券分析师张月凤表示,在包括电商在内的多种新型商业业态出现的时候,百盛变得太慢了,这导致其业绩一路下滑。
“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数年之久甚至一度被看作是外资第一店,百盛显然有其过人之处。”张月凤说道,“本地化”和“贯彻一致的市场定位”是百盛集团持续增长及取得成功的主要策略。
再看英国百货业巨头玛莎百货,其近日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称:玛莎百货将调整其在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上海现有的旗舰店和中心店,并寻找本地合作伙伴。事实上,这则声明背后是玛莎百货在华发展遭遇困境。据了解,玛莎百货计划关闭三分之一的中国门店。
有业内人士分析,尽管自有品牌具有独家设计的优势,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但风险在于与潮流品牌相比,大众接受度不高。在整体的品牌形象没有做起来的情况下开展自有品牌,最终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
前赴后继者不少
尽管各种新牌老牌百货关个不停,中国百货市场在很多外资零售眼里,仍然有许多可挖掘之处,尤其是一些新进入的外资零售。
2012年才进入中国大陆的台资百货企业新光百货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记者查阅新光国际百货官网发现,其是由台湾新光国际与 IDG资本(中国) 共同合资成立。
按照新光百货当时的计划,其打算自2012年~2020年8年间于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开设10~12家以上拥有自有品牌的高端百货购物中心(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以上),预计于2018年起挂牌上市。
据了解,目前新光国际百货各分店已经在南京、无锡及南通等地陆续展开运营,新光百货方面表示,未来将在北京、上海、长沙、成都等地区逐步建立高质感的全方位大型百货购物中心。
同样在2012年,日本居家生活百货公司东急Hands宣布在中国开设直营店,并于2012年4月1日入驻上海梅龙镇伊势丹。东急Hands希望在日本国内的日用品市场低迷之时,以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为踏板,将店铺扩展到全亚洲。
东急百货店铺在进驻上海之后,下一站便选在了武汉,于2012年10月在湖北武汉成立合资公司“武汉东急百货商业管理公司”,参与中国商业设施的经营管理业务。据了解,武汉东急百货将于2014年开业,共有6.7万平方米。
且不说新光百货和东急百货能否在中国百货业低潮中开个好头,同样对中国市场“不死心”的法国老佛爷百货去年再次进军中国。
2013年9月,老佛爷百货在北京西单开业,1998年在王府井败走后,首次重返中国。
但近日记者走访发现,由于新鲜感流失,老佛爷百货开业初期的高人气慢慢散去。在业界看来,在零售业整体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定位在西单商圈有些超前的老佛爷百货,或许将面临一段超长培育期。
零售业观察评论人林一凡表示,外资百货包括外资买手制百货,在品牌上高于国内百货品牌,但是对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消费心理了解不够透彻。此外,外资百货一般定位都比较高端,国外的很多服装款式或类型方面,也有些不大适合中国人。“外资百货在国内市场曲高和寡,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林一凡认为,在同样的经济放缓和零售业过冬的大背景下,相对于本土百货,外资百货抗风险以及抗压的能力要低一些。
坚挺者的存活之道
当然,为了挽留更多消费者,上述多家外资老牌百货们并不是没有改变过。
百盛尝试了体验业态自救,在北京百盛复兴门店,餐饮、书店等体验型业态也进驻商场。
不过,对于今年的变革计划,去年复出的百盛创始人钟延森提及最多的还是从品牌上操刀,并未有太多业态调整的字眼。
紧随百盛之后,已入华16年的老牌外资百货SOGO北京店近期也在经历转型阵痛,新馆2~4楼因欲转型购物中心已关闭调整逾半年,流失了大量商户和客流,其购物中心至今仍未亮相。
显然,简单的调整似乎并不够,来看看国内的百货业都是如何抵御寒冬的。
事实上,百货业从单纯的商品售卖转型业态更丰富的购物中心已是大势所趋。王府井百货通过收购春天百货,借机拿下当下颇为火爆的奥特莱斯业态。在入手奥特莱斯业态的同时,王府井百货宣布将在2015年前开出4~5家购物中心。
此外,面对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银泰在近年来多次与阿里、腾讯合作谋变。3月底,阿里巴巴宣布以53.7亿元港币战略投资银泰商业,双方期望在合作中开启“化学反应”。去年“双11”期间,银泰商业旗下所有商场直接把网店优惠码摆进商场,被外界戏称为“商场主动甘当试衣间”。
在宣布虚拟会员卡“银泰宝”上线“满月”后,在拉开大幕的传统百货业年中庆期间,银泰宣布通过“银泰宝”发放亿元购物奖励。据银泰披露的数据,截至4月8日,注册领取“银泰宝”的会员超过170万人,超过银泰线下实体门店十六年积累的会员总数。
银泰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军近日在采访中说:“我打个比方,电子商务企业是空军,传统零售企业是陆军,空军在天上要打陆军的部队,命中率很高,传统零售老是挨打也不行。所以要把自己的陆军部队改造成特种部队,能够去跟空军对接的特种部队,这样的话,才有优势与空军联合起来作战。”
拥有“艺术范儿”的K11购物中心,3月至6月,在上海K11首次举办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专题特展,据上海K11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单日参展最高达到7000多人,预计展览期间参观人数将超过40万人,商场客流量直升30%,业绩亦提升20%。
一位招商经理告诉记者,不管是办展,还是做O2O,百货最终的目的都是:先把客流吸引来再说。这,恐怕也是当下所有实体零售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