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都为失误“埋单” 2013净利下降248.11%
一直以来,新华都都扮演着偏居一隅的区域性卖场角色,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自给自足。虽看不出多大“抱负”,但也算活得不错。直至两年多前对易买得的出手,才让新华都“野心”外露。如今来看,新华都或许远未为这份“野心”做好准备。
亏损
过去的一年,新华都购物广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都”)过得并不怎么如意。
近日,新华都发布2013年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3.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8.11%。报告期内,公司新开门店14家,关停16家,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门店总数为121家。按门店净增长数来看,新华都2013年总体还减少了2家。
“这样的业绩肯定是不满意的。”新华都董秘龚严冰向新金融记者坦言,从内部到股东,对于这样的业绩,多少都不甚满意。
龚严冰此言恐怕不假。毕竟,这是新华都自200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且亏损数额一下子达到了2亿元级别。而在以往,新华都的年度净利润平均保持在5000万-2亿元之间。
虽然新华都去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包含了行业低迷、电商冲击等外因,也有华东地区门店产生大额亏损、对华东地区亏损门店及福建省内扭亏无望的门店进行较大力度关店处理带来资产损失以及部分主力门店重新装修的内因,但龚严冰还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里边有一些我们投资决策的失误”,矛头直指此前的易买得收购案。
2011年10月,新华都与韩国株式会社易买得签订《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以1.25亿元收购宁波易买得商业有限公司、常州新世界易买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泰州新世界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易买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上述公司拥有易买得在宁波、常州、杭州、泰州开设的6家大卖场。新华都不仅借此成为“国内零售商并购外资卖场”的第一位“吃螃蟹者”,还风风火火地杀入了华东市场。
不过,这桩生意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祝福。“任何一家连锁超市,如果经营不善需要找商家卖出好价钱,无非是或者有区域优势,或者门店数量和门店业态适合接手者去整改,或者门店位置处在好的商圈这几点因素。只要这几方面做得好,不至于"白菜价"往外卖还没人收。” 资深连锁零售运营管理专家王辰曾向新金融记者表示,易买得在以上几个方面并不具备充分优势。在很多人眼中,这可算不上优良资产。
据了解,此前有消息显示,在新华都与易买得达成协议前的几个月里,包括沃尔玛、华润等在内的多家零售巨头以及部分投资公司均与易买得方面进行过接触,但最终无人愿意全盘接下易买得参差不齐的门店。就连新华都最后接下的,也不过是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6家门店。
但即便是经营状况相对良好的这6家门店,最终还是成为新华都的包袱。收购后的第二年,华东地区便成为新华都业绩的“拖油瓶”。2012年,其苏州门店及上海门店分别亏损1034万元、1793万元,常州3家易买得门店的亏损额则高达4000万元。
完成收购仅3个月有余,位于常州的两家门店相继关闭;同年12月,常州最后一家门店停止营业;去年7月,苏州的门店也宣告结业。至此,其收购的6家易买得大卖场中,仅剩下两家“健在”。
“继续这样错下去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已经为这样的错误"埋单",我们已经止损了。(没有关掉的门店)是经营比较好点的,我们会继续经营,继续观望,再看一下它的成效。”龚严冰表示。
受阻
“收购韩国的易买得是新华都的一个败笔,不仅没有实现自己往福建以外市场扩张的计划,还碰了一鼻子灰,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易买得之前的经营不善、与场地业主、供货商、班车运营商等合作不力所遗留的问题,这些都是企业并购中常见的挑战,但是显然新华都没有预期管理,在整合和改革方面欠缺经验。”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对于易买得给新华都带来的负担,纵然有前者的千疮百孔,更有新华都的自身缺陷。
一个佐证在于,易买得当年的另一个接盘者永辉超市(以下简称“永辉”),日子并没有这么凄惨。
在2011年新华都宣布收购易买得部分门店的消息公布后不久,新华都的同城“小弟”永辉也正式对外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北京永辉超市有限公司以400万元收购韩国株式会社易买得所持有的北京易买特商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公司拥有洋桥店一家店面。
接手洋桥店后,永辉不但迅速完成了对店面的改造、成功更名,还趁着这股东风一并加码了北京市场。如今,永辉在北京的门店数已达到20家。
就永辉的整体业绩而言,也与新华都的巨亏大相径庭。据永辉年报显示,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305.43亿元,同比增长23.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1亿元,同比增长43.51%。
虽然永辉当年只收购了一家易买得门店,与收购了6家的新华都相比并不具有太大可比性,但一个可以对照的事实是,同是偏居一隅的区域性超市,同年看中了同样的目标、作出了类似的决策,而永辉甚至还是后来者,但两年过后,二者却已明显分化。至少,业绩上是这么显示的。
或许,也有口碑上的差异。一位曾在福建上学的消费者向新金融记者表示,在她上学的年代,永辉在当地的知名度远没有新华都高。如今,永辉的名气已冲向北方市场,而新华都的口碑却难出家门。
当然,并不是新华都不想走出去。在收购易买得6家门店之后,新华都也曾气势高涨。在对2012年的规划中,新华都曾作出过“门店扩张仍是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公司积极寻求福建省外的发展空间,已在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广东等省布局”等类似表述。
不过,两年下来,公司在异地的经营非但没能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反而是一番惨淡,甚至引发业内人士的质疑,直言新华都近年来门店扩张盲目,导致公司负重难行。
于是,扩张受阻的新华都开始考虑战略修正。
在去年三季度财报出炉之时,新华都方面表示,公司在去年第三季度亏损达6699万元,亏损主要由于战略调整所致,如持续关闭亏损门店所带来的摊销等。并明确指出在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新华都要从“外延扩张驱动型”转向“追求利润型”,扩张更加谨慎,关店持续进行。具体体现就是,在跨省扩张方面,除南昌、赣州、潮州、汕头之外,基本不再新开门店,坚决关停扭亏无望的门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份保守不但一直延续至今,且未来仍将持续。
“我们会从原来的注重规模转向注重效益。关注门店效益,应该是接下来几年中最重要的问题。”龚严冰表示,新华都接下来仍会趋向保守,这不仅体现在对亏损门店关闭上,也体现在跨区域的扩张上,“首先还是立足福建,深耕福建,然后是和我们比较靠近的江西这样的市场,至于更远的市场或者说全国市场,可能不太会去扩张。这是和我们前几年的策略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坦白来说,慎重开店、深耕区域市场,其实都是不错的思路。但对于一个竞争激烈且充分的市场来说,这种“节流”式的战略,远远不够。
转型
“受经济放缓的大环境影响,房产、人力、物流等成本的居高不下,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强烈冲击,实体连锁零售企业实际上正在面临寒冬。对现存零售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全国范围的规模优势,没有核心优势去摆脱同质化竞争,那么,关店、转型才是正道。”林岳指出,关店之后,企业还需要转型。
对眼下的新华都来说,同样如此。其需要做的是收回拳头,换个姿态,再打出去。
“在公司转型方面,我们会投入更大的精力,比如说往电商的转型。”从龚严冰的话中不难看出,在新华都的发展战略及经营规划中,互联网基因的融入已被提上日程。新华都方面表示,在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公司积极从传统零售向与电子商务融合转变,以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为公司战略目标。
在具体操作上,新华都并没有选择白手起家、从头做起,而是选择了“傍大款”,快速进入。
新华都首先选择借阿里巴巴高调杀入电子商务领域。新华都与阿里巴巴签订了《阿里巴巴•新华都电子商务合作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就共同建设“阿里巴巴•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带平台”,共同开展B2B商务合作项目等事宜进行全面合作,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前者负责线下招商和后续服务,后者负责平台建设和线上服务。
此后不久,二者还签订了《O2O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决定建立O2O战略合作关系,以统一的资源整合优势结成长期共同发展之联盟。
很快,在阿里巴巴身上尝到甜头的新华都再度出手,继续加码电商业务。这一次,与其牵手的是腾讯。
据新华都公告显示,公司全资子公司福建新华都综合百货有限公司与福州品度信息技术有限���司签署了关于腾讯微信合作的相关协议。福州品度为腾讯微生活(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的福建地区合作运营商,负责腾讯微生活的运营工作。
根据协议,在打造新华都生活应用平台的基础上,未来基于腾讯微信平台,新华都后续还将开通一系列商务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彩票频道、在线购物功能、购物卡购买和充值等。
先后与在中国互联网界有着“BAT”之称的三大巨头之二展开合作,可见新华都对电商业务是自有一番想法的。但在林岳看来,新华都还是面临很大挑战,理由是:“新华都还没真正意识到电子商务的趋势,没有树立移动互联网思维。”
林岳指出,新华都虽然懂得不自建垂直网络商城,而是和类似阿里巴巴这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合作,但是其所设想的合作领域却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实体零售的优势,只是要做“高大上”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带平台”。“简单说就是做一个福建版的阿里巴巴B2B平台,通过招商等来促进传统零售和电商的结合,没有真正地做到‘鼠标+水泥’,短期内没法让投资者看到希望。”
在林岳看来,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华都往电子商务转型的方向还算不上清晰。那么,对于刚刚找到转型突破口的新华都而言,其要做的还有更多。至少,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