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29亿美元抛售宠物食品 或意在挽救业绩
继两年前出售品客薯片后,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宝洁再次对非日化业务部门“动刀”。
在被媒体爆出宝洁拟以29亿美元的价格向玛氏公司(Mars)出售宠物食品品牌IA MS、E ukanuba、N atura后,玛氏公司(Mars)周三正式对外确认了这一交易,并称支付方式将为现金。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出售计划显示业绩隐忧不断的宝洁正在试图让公司的精力更加集中于个人护理、清洁用品等传统日化业务。
宝洁拟砍掉80%宠物业务
“有关我们向玛氏出售宠物食品品牌的消息由我们全球总部统一发布。”昨日,宝洁大中华区一位媒体总监如是说。但对于为何要出售上述三个品牌,是否会彻底退出宠物护理业务等问题,则因时差的问题,宝洁大中华区方面昨日并未给出回应。
而来自多家外媒的消息则指出,宝洁已同意以29亿美元现金的价格将旗下的三个宠物食品品牌出售给玛氏。宝洁这一消费品公司正在寻求退出宠物护理业务,进而专注于核心品牌。
宝洁中国最新官网中尚无IAMS、Eukanuba、N atura产品,不过,来自电商平台的信息显示,IA M S等产品事实上已经在华有大量进口和销售。以IA M S为例,南都记者昨日就在淘宝上检索获得121件在售信息,检索IA M S的中文翻译爱慕斯,更是检索到3341件产品信息。
市场信息显示,宝洁与玛氏的交易所包括的地区占宝洁全球宠物护理产品销售额的约80%,协议内容还包括,玛氏有权收购另外几个国家的宠物护理业务。两家公司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完成交易。
由于玛氏以生产糖果知名,昨日盛世传媒咨询机构首席营销顾问吴志刚就称:“玛氏完成对IA M S、E ukanuba、N atura的收购后,这些与玛氏现有食品业务关联性较强的品牌存在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的可能”。
收缩非核心业务意在挽救业绩?
提高组织效率和寻找雷富礼的接班人,进而挽救宝洁的业绩,这是宝洁在传出出售IA M S、E ukanuba、N atura前的最新动向。此次出售行为,因而也被视为宝洁挽救业绩的最新努力。
不过,宝洁大中华区昨日未就出售宠物业务、提高组织效率和提升市占率予以置评。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宝洁目前正陷入业绩失色的尴尬。根据宝洁公司2014年最新公布的季报,宝洁盈利大幅下滑16%。这一结果在外界看来,意味着曾经将宝洁培养成行业巨头的雷富礼未能再度创造业绩传奇。
而伴随着雷富礼二度“执政”未能再现辉煌业绩的同时,宝洁大中华区旨在提高组织效率的裁员消息则从宝洁公司内部被不断爆出。
当然,对于上述情况,宝洁大中华区给出的说法均是“对市场传闻和猜测不予置评”。
宝洁大中华区前述媒体负责人向南都记者强调,有关我们全球“第二季度盈利出现明显下滑”,涉及外汇兑率的负面影响。不计算汇率因素,宝洁第二季度每股收益增长了8%。
对于公司内部传出的裁员问题,该负责人也有自己的解释。
“对于任何一家能够长期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公司而言,持之以恒地提高公司生产效率都是一项长期重要的战略。我们致力于专注主营业绩的同时,不断寻找机会,提高组织运营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市场价值的目的。宝洁公司已有超过176年的历史,在中国也已经成功运营超过25年,我们期待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我们相信持续不断地提高组织生产效率是并将一直是我们很重要的成功要素之一。”该位负责人此前向南都记者如是指出。
瘦身或为全力推新品
在全球经济不甚景气的情况下,跨国消费品巨头日子都不好过。但宝洁的问题似乎更为严重。
来自业内的分析显示,与六年前相比,宝洁的收益仅增长了0 .8%,而联合利华增长了19.7%。此外,宝洁还面临创新的问题。在过去六年中,宝洁公司甚少推出新品牌。
“宠物食品不是宝洁的核心业务,这一业务与宝洁其他业务的关联性也不强。宝洁此次收缩宠物食品业务,意在让业务更加集中于日化主业。”吴志刚如是分析宝洁出售IA M S、Eukanuba、N atura的深层次原因。
南都记者注意到,就在上个月,宝洁已试图向外展示公司新一轮创新的举措。
宝洁大中华区筹办的“宝洁之家”正在向外展示宝洁多款刚刚登陆或即将登陆中国市场的新品。这些新品遍及碧浪、帮宝适、O lay、沙宣等多个品牌。
而此前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在洗衣粉和肥皂品类中,中国本土的广州立白和纳爱斯集团的产品市场份额已达27 .6%,宝洁仅为7.6%;在护肤领域,欧莱雅市场份额为15%,宝洁则不到10%。
[业界观点]
日化营销专家谷俊昨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宝洁此次出售旗下三大宠物食品品牌,与其2012年出售品客薯片的思路如出一辙,即聚焦日化的核心品牌。
这一出售行为,与出售标的业务的业绩好坏关系不大。在出售品客后,宝洁已经基本上退出了食品业务。公开资料显示,宝洁此前以26.95亿美元的价格将品客薯片业务出售给美国谷物食品巨头家乐氏后,税后获得的交易额高达14亿至15亿美元,这一收入为宝洁开拓新品市场助力不少。
当然,所有的业务出售行为都与业绩有关系。比方说,此前的卡尼尔退出中国,就是因为业绩不理想。施华蔻退出中国市场同样是因为业绩问题。